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
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
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
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
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
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
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
常听人说挂冠归隐的官员,昨日已回到沧海之洲。 行客的船帆在暮色中渐行渐远,主人家庭院的树木已染上秋色。 何须追问天意命运,只想随心去山中漫游。 世间万物对我有何意义?唯有白云自在空灵幽静。 独立于萧瑟的江海之上,朝夕可见仙境般的丹丘。 平生所事并非渔钓生涯,赏心乐事全凭去留随心。 可惜啊,空旷的夜晚缺少明月,想要渡江却无轻舟可乘。 时光倏忽而过催人衰老,绵绵相思如河水般长流。
此诗结构上采用“赋”的铺陈手法,前六句通过具体场景描写隐者形象,中四句转入景物抒情,末四句以感慨作结。语言风格上,用“常称”“昨日”等口语化表达,近于歌行体的流畅自然。修辞上多用对仗(如“行客暮帆远”对“主人庭树秋”)、象征(白云、丹丘)和反问(“万物我何有”)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仕途与隐逸的对立转化为“赏心随去留”的超越性态度,反映出盛唐文人既追求功业又不慕荣利的复杂心态。尾联“倏忽令人老”的时光之叹,与首句“挂冠”的主动选择形成张力,展现出生命意识与自由精神的深层碰撞。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隐逸者的超脱形象。开篇“挂冠吏”直点归隐主题,后以“行客暮帆”与“主人庭树”的时空对照,暗含人世变迁的苍凉。“岂伊问天命”以反问强化超然心境,“白云空自幽”以物喻志,展现空灵境界。后文“江海”“丹丘”的意象组合,构建出缥缈的隐逸空间。结尾“相思河水流”以流水喻情思,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哲思。通篇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含对生命自由的深刻追求。
此诗为唐代李颀赠别友人綦毋校书之作。綦毋氏辞官归隐,李颀以此诗相赠,既表达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又抒发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唐代隐逸文化盛行,诗人常通过赠别诗作表达对功名的超脱态度,此诗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