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通过造访道观的所见所感,展现道家生活的清幽意境。首联以声衬寂,秋砧与落叶构成听觉画面,暗示俗世喧嚣与山居宁静的对比。“茅君家”用典贴切,既点明友人身份,又赋予道观神仙色彩。颔联选取“童子汲井”的特写镜头,以动写静,突出环境的超脱尘俗。颈联“空坛”“神鼎”一静一动,白日与丹砂的色彩对照,强化道观的神秘氛围。尾联的“问仙要”与首联的“共坐”呼应,完成从外在环境描写到内心追求的升华。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通过炼丹、看弈等典型道家意象,层层渲染出远离尘嚣的隐逸情趣。在平实的语言中暗含工整对仗(如“麈尾”对“金铃”,“霜草”对“霁霞”),体现盛唐诗歌“秀丽雄浑”的美学特征。诗人将游仙理想融入现实场景,反映了唐代文人既追求功业又向往隐逸的矛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