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霁晚流阔,微风吹绿蘋.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
芳草日堪把,白云心所亲。
何时可为乐,梦里东山人。
雨后初晴的傍晚,水流宽阔而清澈,微风吹拂着水中的绿萍。远处层叠的山峰若隐若现,春日平静的湖面泛起淡淡的涟漪。
芬芳的野草日日可摘赏,高洁的白云与我心境相投。何时才能重拾往日的欢乐?唯有在梦中见到那位隐居东山的朋友。
1. 镜湖:今浙江绍兴境内,唐代著名风景区
2. 处士:唐代对未出仕读书人的尊称
3. 李颀:盛唐边塞诗人,与王维、王昌龄齐名
4. 东山典故:源自东晋谢安隐居会稽东山
5. 平仄特点:五言律诗,押真韵
此诗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经典范式。首联以大景起笔,通过视觉(远峰)、触觉(微风)的多维描写展现湖光山色。颔联“鳞鳞”“淡淡”叠词的运用增强画面层次感。颈联由物及人,“芳草”“白云”既是眼前景,更暗含《楚辞》香草美人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象传统。尾联设问作结,“梦里”二字既见空间阻隔的无奈,更凸显精神相通的深挚情谊。全诗将山水审美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体现了唐代文人“以禅入诗”的创作特点。
本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镜湖春日晚景,前四句通过“澄霁”“绿蘋”“远峰”“平湖”等意象的层叠铺陈,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长卷。后四句由景入情,“芳草”“白云”既是对隐逸环境的实写,更是诗人高洁志趣的象征。“梦里东山人”以虚笔收尾,将现实与理想巧妙融合,在空灵意境中暗含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全诗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展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清丽自然的艺术特色。
此诗作于盛唐时期,李颀游历吴越期间。诗人借寄赠镜湖隐士朱放,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士人普遍崇尚自然,诗中所提“东山”暗含对东晋谢安隐居后复出建功的期许,反映了诗人仕隐矛盾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