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百花原
百花原
李颀 〔唐朝〕
百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已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写花
写水
黄河
写马
写人
古诗译文
站在百花原上眺望京城方向,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没有尽头。在这深秋时节,空旷的原野上行人绝迹,那从东方骑马而来的人会是谁呢?
展开
知识点
李颀(690?—751?),唐代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未得升迁,辞官归隐。其诗内容丰富,边塞诗、音乐诗、人物素描诗均有佳作,风格豪放洒脱又兼具细腻,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有交往。诗作以七言歌行和七律见长。
展开
古诗注解
百花原
: 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应在黄河附近,地势较高,可远望。
京师
: 指唐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无已时
: 没有停止的时候。
穷秋
: 深秋,秋末。
旷野
: 空旷的原野。
行人绝
: 行人绝迹,没有行人。
马首东来
: 马头朝向东方而来,指有人从东边骑马而来。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展开:首先,分析诗歌的意象,如“百花原”、“黄河水”、“穷秋旷野”、“马首东来”等,理解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苍凉孤寂的意境。其次,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抒发的情感,特别是对时光流逝(黄河水流无已时)和人生漂泊(行人绝、知是谁)的感慨。再次,关注诗歌的结构,前两句写景寓情,后两句进一步烘托氛围并设疑,使诗意含蓄悠长。最后,可以联系唐代羁旅诗的创作传统,理解本诗在同类题材中的特色与价值。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苍茫深秋的羁旅图。首句“百花原头望京师”点明地点和行为,奠定了眺望与思念的基调。次句“黄河水流无已时”既是眼前实景,又以流水不息象征时间流逝和归期渺茫,寓情于景。第三句“穷秋旷野行人绝”极力渲染环境的萧瑟与孤寂,为情感的抒发做足铺垫。末句“马首东来知是谁”则以一个开放式的疑问作结,既暗示了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同伴或未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前路的忐忑以及对世事人情的莫测之感。全诗意境开阔而苍凉,情感含蓄而深远。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颀所作。李颀曾长期宦游漂泊,对旅途艰辛和人生孤寂有深切体会。诗中描绘的“百花原”可能是一次旅途中的驻足点。诗人在深秋旷野之中,眺望京师,感慨时光如黄河之水般流逝不息,同时表达了身处异乡、前路未知的孤独与迷茫之情,反映了古代文人羁旅怀乡的普遍心境。
展开
作者信息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古诗数量:
157
名句数量:
594
作者其他古诗
1
望秦川
1.1万阅读
2
古意
1万阅读
3
塞下曲
1万阅读
4
湘夫人
1万阅读
5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1万阅读
6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1万阅读
7
送陈章甫
1万阅读
8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1万阅读
9
少室雪晴送王宁
1万阅读
10
采莲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