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
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
这地方常年照不到阳光,一株葵菜独自在背阴处青翠生长。 太阳偏偏无法将光芒均匀照耀,并非这株葵菜不曾向往倾心于太阳。
这首诗通过描写阴墙下的葵菜,构建了一个受压抑的意象空间。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呈现葵菜的生存环境,"常无日"暗示长期被忽视的处境,"独"字突出其孤独。后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太阳"与"倾心"形成互动关系,表面写葵花向阳的本性,实则表达"不遇"主题。诗人巧妙利用葵菜本身的向光性,将其与士人追求功名的心态相类比,在物我交融中完成情感寄托。全诗短短二十字,既符合咏物诗"不离不即"的创作要求,又自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慨,展现了刘长卿诗歌"含蓄清丽"的艺术特色。
这首咏物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背阴处孤独生长的葵菜形象。"常无日"与"独在阴"形成空间上的压抑感,后两句通过"偏不及"与"未倾心"的转折,揭示出葵菜向往阳光却不得的无奈。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葵菜拟人化,暗喻寒士不遇的处境。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在平静叙述中暗含深沉慨叹,体现了唐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典型特征。
本诗创作于唐代,作者刘长卿一生多次遭贬谪,怀才不遇。诗中借咏"在阴之葵"抒发自己不遇于时的感慨。诗人以葵自比,表达虽身处逆境却仍保持高洁品性和忠君报国之心的情怀,暗含对朝廷用人不公的委婉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