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
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
在那悠然飘荡的白云深处,独居着一位青山隐士。
白日里在林下点燃香火,桂花无声地陪伴着这份寂静。
1. 作者刘长卿:中唐著名诗人,擅写五言诗,其诗风简淡含蓄,多描写山水隐逸之情,被誉为“五言长城”。
2. 隐逸诗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中,隐逸题材源远流长,常以山水、云霞、寺庙等意象表现士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3. 桂花的文化象征:桂花在古诗中常代表高洁、隐逸,也与月宫、科举等典故相关,此处以花衬人,烘托隐士品格。
4. 唐代道教发展:唐代统治者尊奉道教,道士隐居修行为当时社会所推崇,诗中反映了这一时代风貌。
《寄龙山道士许法棱》是一首五言古诗,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诗人通过空间转换由远及近:首句以远景“白云里”勾勒山居环境的高远缥缈;第二句聚焦人物“青山客”,点明其隐士身份;后两句转入细节描写,以“焚香”的动态与“寂寂”的静景对照,展现修道生活的宁静氛围。诗中“白云”“青山”“桂花”等意象清新自然,色彩淡雅,共同构建出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并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场景的白描,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由衷赞美,以及自身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如“悠悠”对“独住”,“林下”对“桂花”),体现了刘长卿诗歌“清淡含蓄”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山居修道的幽静画面。首句“悠悠白云里”以飘渺的云景营造出高远意境,暗示隐士的超凡脱俗;“独住青山客”突出主人公的孤独与淡泊。后两句转入近景,“林下昼焚香”以动态的焚香动作体现修行的虔诚,而“桂花同寂寂”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借桂花无声飘落强化山林的空寂。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通过白云、青山、焚香、桂花等意象的叠加,传递出淡泊名利、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怀。
本诗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是其寄赠友人龙山道士许法棱的诗。刘长卿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因而对隐逸生活心怀向往。诗中通过描绘道士超然物外的隐居场景,既表达了对友人清修生活的赞赏,也隐含了诗人自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