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乘兴客,不惮苦寒行。
晚暮相依分,江潮欲别情。
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
旧剑锋芒尽,应嫌赠脱轻。
张夏乘着一叶扁舟,怀着浓厚兴致前来,丝毫不畏惧严寒出行。
直到傍晚时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分别,江潮汹涌,仿佛也充满了离别的愁情。
流水声在冰层下呜咽,显得沉闷而悲伤;铺满白雪的砂石路,走起来平坦却寒冷。
我那把旧剑的锋芒早已磨尽,应该会嫌弃我回赠的礼物太过轻薄。
这首诗讲解了唐代诗人刘长卿在一次雪夜送别友人张夏时的所见所感。讲解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歌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情感。首先,诗歌标题直接点明了事件(张夏雪夜赴州访别)和核心感受(苦寒)。诗的开头先写友人的热情来访,不畏艰辛,反衬出后面离别的不舍。中间两联是写景的精华,“水声冰下咽”不仅是听觉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悲伤的投射;“砂路雪中平”的“平”字,看似写路好走,实则暗含了前路的孤寂与茫然。最后的尾联,诗人没有直接表达离别的悲伤,而是转而写自己,用“旧剑”比喻自己才华消磨、境遇不佳,觉得回赠的礼物太轻,难以回报友人的深情厚谊,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更显情感的深沉与复杂。整首诗的讲解应围绕“苦寒”的环境与“深情”的内心这一对比展开,体会诗人高超的情景交融艺术。
此诗以“苦寒”为背景,贯穿始终,成功渲染了离别的凄清氛围。首联“扁舟乘兴客,不惮苦寒行”赞赏友人张夏不惧严寒、热情来访的真挚情谊。颔联“晚暮相依分,江潮欲别情”点出送别时间与环境,将自然景象(江潮)与人物情感(别情)巧妙融合。颈联“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是描绘环境和心境的神来之笔,“咽”字既写出冰下流水的阻塞不畅,更暗喻了离别时心中的哽咽难言;“平”字则反衬出雪路途遥、前路茫茫的孤寂感。尾联“旧剑锋芒尽,应嫌赠脱轻”,诗人巧妙运用比喻,以“旧剑”自况,感慨自己锋芒已逝、处境困顿,以至于回赠的礼物都显得菲薄,言语间饱含对友人的愧疚与自身身世的悲叹。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在寒冷的雪夜背景中,将友情、离别与身世之悲表达得深沉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