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刘长卿:唐朝诗人,字文房,擅长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诗风含蓄清丽,多写政治失意和羁旅愁怀。
2. 酬和诗:古代诗人之间相互唱和应答的诗作,此诗是典型的酬和之作。
3. 典故“宣室召”: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指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之事,后世常用来比喻贤臣蒙受君王召见或重用。
4. 典故“张纲”:东汉顺帝时期御史张纲,以埋轮劾奏权贵梁冀而闻名,成为刚正不阿、勇于任事的典范。
5. 诗歌意象:“汀洲”、“砧声”、“霜月”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常用于渲染秋日的萧瑟、离别的哀愁和思乡的凄清。
6.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中唐大历时期,社会由盛转衰,战乱初定,民生凋敝,诗中“岁俭”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