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共成怨,衰老更难忘。
夜月留同舍,秋风在远乡。
朱弦徐向烛,白发强临觞。
归献西陵作,谁知此路长。
离别的愁怨共同凝结,衰老的感伤更加难忘。 夜晚的月光曾留我们同宿,秋日的寒风今伴你远赴他乡。 琴弦缓拨映着烛光,白发人强举酒杯痛饮。 你归去后将献上西陵诗作,谁知此别前路竟如此漫长。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个层次:一是送别主题的双重性,既送李员外归苏州,又通过他转达对袁州李使君的问候,体现唐代文人交往的复杂性;二是情感表达的递进性,从直述"怨""难忘"到借景抒情,再至宴席细节的悲凉渲染,最后以归途渺茫收尾,形成情感浪潮;三是年龄意识的渗透,"衰老""白发"等词不仅写实,更将离别置于生命暮年的宏大背景下,使个人际遇具有普遍人生哲理的厚度。解读时可注意诗中"夜月"与"秋风"的冷暖对比,"朱弦"的欢愉意象与"强临觞"的勉强形成张力,这种矛盾修辞深化了情感的复杂性。
全诗以"怨"字统领情感基调,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深化离愁。首联直抒胸臆,点明离别与衰老的双重哀伤;颔联以"夜月同舍"的往昔温馨反衬"秋风远乡"的当下孤寂;颈联"朱弦""白发"形成色彩与年龄的强烈对比,强化了宴席上的悲凉氛围;尾联以"谁知此路长"的设问收束,既写归途迢递,更暗喻人生际遇的苍茫未知。诗中多重意象叠加,语言凝练沉郁,展现了刘长卿晚年诗歌深婉哀切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唐代,是刘长卿为送别友人李员外返回苏州时所作。诗中提及"兼呈前袁州李使君",说明此次送别亦包含对另一位李姓官员的问候。刘长卿晚年仕途坎坷,诗中"衰老更难忘"等句,暗含对自身年迈漂泊的感慨,将个人际遇与离情别绪交融,折射出中唐文人沉郁的羁旅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