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年少时辞别朝廷,白发苍苍仍奔赴沙场。 瘦马眷恋秋日的枯草,征人思念远方的故乡。 夜晚胡笳声伴着边塞的冷月,清晨铠甲上凝结着胡地的寒霜。 自从来到云中郡,至今已历经百战,愈战愈强。
这首诗通过一位老将的视角,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完整人生轨迹。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时间上,从少年到白首;空间上,从朝廷到沙场;情感上,从报国壮志到思乡柔情。诗中意象选择精当,"瘦马"、"秋草"、"塞月"、"胡霜"等典型边塞意象,共同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尾联"百战强"三字,既是对将士战斗经历的总结,也暗含对他们坚韧精神的赞颂。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老将的边塞生涯。首联"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以时间跨度展现将士一生的奉献;颔联"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通过马与人、物与情的对照,凸显思乡之情;颈联"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以典型意象渲染边塞环境的艰苦;尾联"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则表现了将士的坚韧与勇武。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情感深沉,体现了刘长卿边塞诗的特点。
此诗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刘长卿生活在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经历安史之乱,对战争和边塞生活有深刻体会。诗中借一位老将的视角,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