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赴宣州使院……》是理解刘长卿中年后心境的重要作品。讲解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一、 解读诗题:诗题信息量很大,点明了地点(宣州使院、寂上人房)、事件(夜宴、留辞)、人物(前苏州韦使君)。“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使君”是对刺史的尊称。在僧房夜宴并写诗辞别一位前官员,这个场景本身就暗示了诗人交织着仕途与方外之想的复杂心情。
二、 分析核心矛盾:全诗的核心线索是“理想(隐逸)与现实(仕途/责任)”的冲突。讲解时可逐联分析:首联写理想落空(乖始愿)和现实动荡(有微波);颔联写世态(争趋府)与己志(欲负戈)的对比;颈联借景抒情,写时光流逝中的寂寥,是矛盾心境的投射;尾联直接点出内心挣扎——想“息机心”却无奈于“羽檄”频传。
三、 赏析艺术手法:重点赏析诗歌的对比手法(如“恋旧”与“临危”、“春归”与“秋傍”的对比)和意象运用(如“白云”“沧海”“花殿”“竹房”等意象对意境的烘托)。同时,体会诗人如何将深沉的情感融入工整严谨的律诗形式之中,感受其语言凝练、含蓄蕴藉的特点。
四、 理解诗人情怀:刘长卿一生坎坷,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遭遇的写照,也反映了中唐时期一部分有志文人在社会动荡中的普遍心态——既有济世之志,又有归隐之想,常在矛盾中寻求精神寄托。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