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潮信满,岛屿入中流。
越客依风水,相思南渡头。
寒光生极浦,暮雪映沧洲。
何事扬帆去,空惊海上鸥。
西陵湖畔的潮水已经涨满,岛屿仿佛浮现在江心。 越地的游子依循风水而行,在渡口向南眺望寄托相思。 寒光从遥远的水边泛起,暮雪映照着青翠的沙洲。 为何要扬帆远去,徒然惊动了海上的鸥鸟。
此诗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经典范式:首联写景起兴,颔联由景及人,颈联时空转换营造意境,尾联设问收束。技法上善用对仗,“潮信满”对“入中流”,“极浦”对“沧洲”,工稳自然。意象选择上,“潮水”“渡头”暗合佛教“法海渡人”的隐喻,“暮雪”“海鸥”则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诗在简淡的语言中蕴含深沉禅意,体现了刘长卿诗歌“言简意丰”的典型风格。
全诗以“潮”起兴,前两联通过“潮满”“中流”“越客”“南渡”等意象构建移动的空间维度,暗合诗人漂泊心境。颈联“寒光”“暮雪”转向时间维度,用光色对比强化苍茫意境。尾联以问句作结,“惊鸥”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诗人被俗务惊扰的禅心。全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转,通过视觉与感官的层层渲染,在清冷的画面中渗透深沉的禅意与友情。
此诗作于大历年间(766-779年)刘长卿任长洲县尉时。诗人重游宣峰寺山房,触景生情怀念方外好友灵一上人。灵一为诗僧,与刘长卿多有唱和,此时可能已圆寂或远游。诗中通过潮汐、渡口等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