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刘长卿 〔唐朝〕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
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
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写花
写云
古诗译文
来到此地俗事都已抛却,自己也开始嫌恶尘世的束缚。
因而明白万般事物皆如幻影,全都与浮云一样虚无缥缈。
稀疏的竹影映照着高枕而卧,虚空的花影跟随着手杖行走。
香气飘散到诸天之外,太阳隐没于双林西边。
傲然的官吏方才显得亲近,真正的僧侣幸而与我携手同行。
这样的情境能让归乡之客的心意,不再想返回东边的溪流。
展开
知识点
1. 作者刘长卿,唐代诗人,擅五言,被誉为“五言长城”,诗风简淡含蓄,多写羁旅愁怀与隐逸情趣。
2. “万法幻”出自佛教《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体现唐代佛教对文人思想的影响。
3. “双林”为佛教典故,指释迦牟尼涅槃之地,诗中借指寺院,增强宗教氛围。
4. 唐代茶会文化盛行,寺院常成为文人雅集之所,融合禅茶一味的思想。
5. 诗中有“傲吏”“真僧”对比,反映唐代士人与僧侣交游的风气,体现儒释交融的文化背景。
展开
古诗注解
机事遣
:机巧世俗之事已被排遣。
尘网迷
:比喻尘世如罗网,令人迷失。
万法幻
:佛教语,指世间一切现象皆虚幻不实。
浮云齐
:与浮云一样虚幻、短暂。
空花
:佛教喻指虚幻之花,此处指眼前虚幻的景象。
诸天
:佛教术语,指多重天界。
双林
:指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处的娑罗双树,常借指佛寺或清净之地。
傲吏
:指清高孤傲的官吏,此处或指同游的官员。
真僧
:修行高深的僧人。
东溪
:泛指俗世归处,象征尘世生活。
展开
讲解
此诗结构清晰,前四句写心境转变:从抛却俗务到悟得万物皆空;中间四句描摹寺院景物,以疏竹、空花、香飘、日隐等意象渲染超然意境;后四句聚焦人际,通过“傲吏”“真僧”的陪伴,深化归属感。讲解时可重点分析“空花随杖藜”的禅意——“空花”既指视觉幻影,亦喻妄念,杖藜之行暗含修行历程。全诗以淡泊笔触传递深沉哲思,需结合唐代禅学发展,阐释刘长卿如何将个人宦海沉浮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茶会为契,抒写禅悟与离尘之思。首联“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直抒胸臆,奠定超脱基调;颔联“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化用佛理,以浮云喻世相虚幻,哲理深邃。颈联“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通过竹影、空花等意象,营造空灵静谧的意境,虚实相生。尾联“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以归客忘返收束,凸显寺院清幽对其心灵的净化。全诗语言简淡,融景入理,展现了刘长卿“五言长城”的洗练风格,以及中唐诗人追求精神解脱的普遍情怀。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宦游期间,与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同僚于惠福寺茶会时所作。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常于佛寺寻求心灵宁静。刘长卿多次遭贬,诗中“尘网迷”反映其对官场厌倦,通过茶会与僧侣交流,表达超脱尘世、向往佛理的心境,展现唐代文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精神追求。
展开
作者信息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古诗数量:
636
名句数量:
2330
作者其他古诗
1
送灵澈
1.2万阅读
2
送上人
1.2万阅读
3
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
1.1万阅读
4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1.1万阅读
5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1.1万阅读
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1万阅读
7
送严士元
1.1万阅读
8
长沙过贾谊宅
1.1万阅读
9
新年作
1.1万阅读
10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