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君发原隰,驷牡志皇皇。
始罢沧江令,还随粉署郎。
海沂军未息,河兖岁仍荒。
征税人全少,榛芜虏近亡。
新知行宋远,相望隔淮长。
早晚裁书寄,银钩伫八行。
看您从平原低湿之地启程,驾着四匹雄马,志向远大,为朝廷事务奔忙。 刚刚卸任沧江县令之职,随即又赴任尚书省的郎官。 此刻海州、沂州一带战事尚未平息,河间、兖州地区年景依然荒芜歉收。 能够征收赋税的人丁已非常稀少,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地,敌人也近乎消亡。 新结识的知交将远行至宋地,我们只能隔着长长的淮水遥遥相望。 期盼您早日写信寄来,我等待着您那笔势遒劲如银钩的八行书信。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展开: 一、主题情感: 核心是送别友人,但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友人仕途辗转的关切(“始罢…还随…”),也有对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忧虑(“军未息…岁仍荒”),更有离别时的不舍与对未来联系的期盼(“相望隔淮长…伫八行”)。多种情感交织,使诗歌内涵更为厚重。 二、艺术手法: 1. 场景勾勒: 开头用“发原隰”、“驷牡皇皇”生动描绘送别场景。 2. 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离别,虚写友人将赴任的远方景象(“海沂”、“河兖”的荒凉)以及别后的相思(“隔淮长”、“裁书寄”)。 3. 对比映衬: 友人个人的官职变迁(看似荣升)与广阔社会背景的凋敝(“军未息”、“岁仍荒”)形成对比,暗示了仕途的艰辛与责任。 4. 语言凝练: 刘长卿善用简练语言表达丰富内容,如“征税人全少,榛芜虏近亡”两句,高度概括了战乱后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景象。 三、结构脉络: 诗歌遵循了典型的送别诗结构:点明送别(首联)-> 叙述行者经历与去向(颔联)-> 描绘路途或任所环境(颈联,此处扩展为社会大环境)-> 抒发别情与祝愿(尾联)。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四、时代印记: 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唐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军未息”、“岁仍荒”等描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体会诗歌的“诗史”价值。
这首诗情感深沉,格调苍劲,体现了刘长卿诗歌含蓄凝练、善于营造意境的特点。 首联“看君发原隰,驷牡志皇皇”,以友人车马启程的场景开篇,既点明送别之意,又暗含对友人仕途奔波的感慨与对其志向的赞许。 颔联“始罢沧江令,还随粉署郎”,叙述了友人的官职变迁,语言简练,信息量丰富。 颈联“海沂军未息,河兖岁仍荒”,笔锋一转,将个人离别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揭示了当时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现实,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也隐含了对友人赴任途中及任所环境的担忧。 颔联“征税人全少,榛芜虏近亡”,进一步具体描绘了地方残破的景象,人口稀少,田园荒芜,但“虏近亡”又透露出乱局或将平息的讯息,情感复杂。 尾联“新知行宋远,相望隔淮长。早晚裁书寄,银钩伫八行”,归结到惜别与期盼。地理上的遥远阻隔更添离愁,诗人只好将情感寄托于未来的书信往来。“银钩伫八行”一句,既是对友人书法文采的赞美,更是对深厚情谊和及时音信的殷切期待,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全诗结构严谨,由事及景,由景生情,将对友人的情谊、对时局的感慨、对别后的期盼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此诗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是一首送别诗。友人(邵州判官)即将离开京城,前往南方邵州(今湖南邵阳)任职。诗中提及“始罢沧江令,还随粉署郎”,表明友人刚从地方县令任上调回京城担任郎官不久,又将出判邵州。结合诗中“海沂军未息,河兖岁仍荒”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山东、河北部分地区战乱未平、年景荒芜的社会现实,说明此诗可能创作于中唐时期,国家政局不稳、地方多事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时局的忧虑以及深切的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