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唐朝〕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写风
写水
写马
写人
青春
写云
古诗译文
十多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太多的患难与漂泊,几度迁移家园,如同随风飘转的蓬草。战乱之后,我们才得以白发相逢,美好的青春早已在离乱中消逝。远行的人望着西方渐落的月亮身影渐行渐远,归去的马儿迎着北风萧萧嘶鸣。汉水楚云相隔千万里,此次天涯分别,心中的离恨无穷无尽。
展开
知识点
诗人信息: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诗风凝练自然,多写羁旅愁怀与山水隐逸。 诗歌体裁:七言律诗。 核心意象:“转蓬”意象,源自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后世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历史事件:诗歌背景关联安史之乱(755年-763年),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造成巨大社会动荡。 地理概念:襄邓,指襄阳郡和邓州,大致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和河南省西南部。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运用叠词(杳杳、萧萧)增强音乐性和意境渲染。
展开
古诗注解
李录事兄
:诗人的友人,姓李,曾任录事参军一类的官职。
襄邓
:指襄阳、邓州一带,今属湖北、河南交界处。
逐转蓬
:比喻生活动荡不安,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
白首相逢
:战乱过后,两人都已头发斑白才得以重逢。
青春已过乱离中
: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战乱流离中虚度了。
杳杳
:深远幽暗的样子,形容行人远去的身影。
萧萧
:形容马嘶鸣声或风声。
汉水楚云
:指友人将归去的襄阳邓州一带,古属楚地,有汉水流经。用以渲染相隔遥远。
恨无穷
:离别的愁恨没有尽头。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它是一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安史之乱后)产生的送别诗,因此理解“乱离”的时代背景是解读诗歌情感的基础。其次,诗歌结构严谨,首联叙事铺垫,颔联感慨人生,颈联描绘别时场景,尾联抒发离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再次,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如“十年”与“一时”(瞬间离别)、“青春”与“白发”、“相逢”与“此别”,强化了情感的张力。最后,诗歌的语言极具感染力,“逐转蓬”、“恨无穷”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漂泊之苦和离别之痛,而“西月”、“北风”等意象则营造了苍凉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乱世中离别的无奈与悲伤。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送别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首联“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开门见山,点出二人共经患难、漂泊无定的深厚背景。颔联“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结合,青春耗尽于乱世,相逢已是白头,充满了悲怆的时空感。颈联“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转为写眼前实景,通过“杳杳”、“萧萧”等叠词,描绘出友人孤独西去、马鸣风萧的凄凉画面,景中寓情。尾联“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将空间距离拉至极远,以“天涯”和“恨无穷”作结,将离愁别绪推向高潮,余韵悠长。全诗语言质朴,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是刘长卿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刘长卿生活在中唐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长期社会动荡。诗中的“十年多难”、“乱离”、“征战”都直接指向这段历史。诗人与友人李录事在战乱中结下深厚情谊,共同漂泊。战事稍平后,友人要回归故乡襄邓,诗人写下此诗送别,诗中既饱含了对乱世人生的感慨,也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不舍与无尽的离愁。
展开
作者信息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古诗数量:
636
名句数量:
2330
作者其他古诗
1
送灵澈
1.2万阅读
2
送上人
1.2万阅读
3
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
1.1万阅读
4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1.1万阅读
5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1.1万阅读
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1万阅读
7
送严士元
1.1万阅读
8
长沙过贾谊宅
1.1万阅读
9
新年作
1.1万阅读
10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