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路绝鸟飞通,万里孤云西复东。
旧业已应成茂草,馀生只是任飘蓬。
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此去行持一竿竹,等闲将狎钓渔翁。
通往长安的道路断绝,唯有飞鸟能通行,万里孤云飘荡,忽西忽东。 昔日的家园早已荒芜成茂密的野草,余生只能如飘蓬般随风飘零。 何必再向他人展示秦镜的明澈,却让他人轻易夺走楚弓。 此去只需手持一根竹竿,悠闲地与渔翁为伴垂钓江中。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导致士人大规模南迁;二是情感脉络,从绝望(首联)→ 哀叹(颔联)→ 愤懑(颈联)→ 超脱(尾联)的递进;三是典故运用,秦镜、楚弓的对比使用体现诗人矛盾心理。教学时可结合杜甫同期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乱世的反应差异。尾联的"渔翁"形象看似闲适,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种含蓄表达正是唐诗精髓所在。
全诗以"路绝""孤云""茂草""飘蓬"等意象层层递进,勾勒出战乱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境遇。颈联巧用"秦镜""楚弓"典故,既表明自身高洁,又暗讽时局不公。尾联突然转折,以渔翁形象展现超脱之态,实则蕴含深沉悲愤。刘长卿善以简淡语言表达复杂情感,此诗正是其"五言长城"风格的七言体现。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期(约758-759年),刘长卿因刚直敢言遭贬谪,避乱江东。当时长安尚未收复,诗人深感仕途无望,故园荒芜,遂在离别淮南同僚时写下此诗,表达对乱世的无奈和归隐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