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崔使君赴寿州
送崔使君赴寿州
刘长卿 〔唐朝〕
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古诸侯。
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草色青青迎建隼,蝉声处处杂鸣驺。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
相思
写草
古诗译文
各郡长官分担国家的忧患,乘坐红色车帷黑色车盖的官车,如同古代的诸侯。崔使君像年轻的仲华一样遇到明主,又像功成名就的公瑾一样得到了应有的职位。青青的草色仿佛在迎接仪仗中的建隼旗,处处蝉声夹杂着官员车马的喧响。纵然相隔千里,相思之情依然可见,此时淮南一带正是树叶惊落、秋意萧瑟的时节。
展开
知识点
plaintext 1. 作者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工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诗风含蓄清雅,多写羁旅愁怀与山水田园。 2. 送别诗: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常通过描绘景物、运用典故、直抒胸臆等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惜别、祝愿和劝勉之情。 3. 历史典故:诗中“仲华”(邓禹)和“公瑾”(周瑜)的运用,属于“用典”修辞手法,借古喻今,使表达更为含蓄典雅。 4. 古代官制与仪仗:“刺史”为唐代州级行政长官;“彤幨皂盖”、“建隼”反映了唐代官员的等级和出行制度。 5. 诗歌意象:“青草”、“鸣蝉”、“木叶”、“惊秋”等意象共同营造了送别时的特定氛围,融情于景。
展开
古诗注解
列郡专城:
指各郡的太守或刺史,掌管一城或一郡之地。
彤幨皂盖:
红色车帷,黑色车盖,古代刺史等高官出行时的仪仗。
古诸侯:
此处比喻唐代的州刺史,其地位和权力类似古代的诸侯。
仲华:
指东汉开国名将邓禹,字仲华,年轻时就得到光武帝刘秀的重用。
公瑾:
指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字公瑾,赤壁之战立下大功,功勋卓著。
建隼:
绘有隼鸟的旗帜,古代高级官员仪仗所用,象征威猛和敏捷。
鸣驺:
驺,指驾车的小吏或仪仗中的骑从。鸣驺指官员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喧闹声。
淮南:
指寿州所在地区,唐代属淮南道。
木叶正惊秋:
树叶因秋风而凋落,点明送别的季节,也暗含离别的伤感。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首先,理解诗歌的体裁和主题,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主题是送友人赴任。其次,逐联分析诗句含义,特别是领联和颈联的用典与写景手法,体会诗人如何将历史人物的风采与眼前友人的形象相结合,又如何将自然景物与官员仪仗融为一体。再次,重点关注尾联的艺术效果,“千里相思”是情感的升华,“木叶惊秋”是景物的深化,两者结合,创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最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既有对友人前程的由衷赞美与期许,也蕴含着离别时固有的惆怅与思念,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正是此诗的动人之处。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刘长卿一首情韵深长的送别之作。首联以宏阔的笔调点明崔使君此行的责任重大,气度不凡。颔联连用邓禹、周瑜两位历史少年的典故,巧妙赞誉了崔使君的年轻得志与功业有成,用典贴切,对仗工整。颈联转写景致,“草色青青”与“蝉声处处”动静结合,既描绘了夏日送别时的真实场景,又以“迎建隼”、“杂鸣驺”暗示了友人赴任途中的显赫仪仗,景中寓事。尾联是点睛之笔,将空间上的“千里相思”与时间上的“淮南惊秋”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而意境苍茫,使惜别之情在萧瑟的秋意中显得更加悠远绵长。全诗结构严谨,格调高雅,在勉励与赞誉中蕴含着深沉的友情。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为送别友人崔氏赴任寿州刺史而作。寿州地处淮南,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诗中通过赞誉崔使君年轻有为、堪当大任,并描绘其赴任时的威仪和沿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期许以及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诗歌结尾的秋景描写也烘托了离别时淡淡的愁绪,反映了唐代文人送别诗的典型风格。
展开
作者信息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古诗数量:
636
名句数量:
2330
作者其他古诗
1
送灵澈
1.2万阅读
2
送上人
1.2万阅读
3
长沙桓王墓下别李纾、张南史
1.1万阅读
4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1.1万阅读
5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1.1万阅读
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1万阅读
7
送严士元
1.1万阅读
8
长沙过贾谊宅
1.1万阅读
9
新年作
1.1万阅读
10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