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石自何处,对之疑旧游。
氛氲岘首夕,苍翠剡中秋。
迥出群峰当殿前,雪山灵鹫惭贞坚。
一片孤云长不去,莓苔古色空苍然。
这块孤石从何处而来?面对它时仿佛看到了旧日游历的景色。 暮色中云雾缭绕的岘山,秋日里青翠欲滴的剡溪。 它高耸出众峰直立于佛殿之前,连雪山和灵鹫山都自愧不如其坚贞。 如同一片孤云长久停留,青苔斑驳的石身空自呈现苍然古色。
此诗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经典范式:首联以问句起兴,交代观察对象;颔联通过地理意象的并置(岘首-剡中),拓展时空维度;颈联转入正面描写,用"雪山灵鹫"的对比突出孤石的超凡脱俗;尾联以景结情,"莓苔古色"暗示时光流逝,"空苍然"则寄托人生感慨。艺术上成功运用拟人手法("惭贞坚")和象征手法("孤云"喻孤高),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咏物诗"不即不离"的审美追求。
这首诗以"孤石"为核心意象,通过空间转换(岘首、剡中、雪山、灵鹫)展现其超然独立的品格。前四句以问句起兴,通过"疑旧游"将眼前景与记忆勾连;中间四句运用对比手法,以群山之惭反衬孤石之坚;末二句以"孤云"作比,强化永恒孤寂的意境。全诗对仗工整,意境苍凉,将咏物与抒怀完美结合,体现了刘长卿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色。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刘长卿任睦州刺史时。诗人游览曲阿(今江苏丹阳)三昧王佛殿,见到殿前孤石,联想到自身宦海浮沉、漂泊无依的境遇,借物抒怀而作。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诗人屡遭贬谪,诗中孤石正是其孤高贞洁人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