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白帝城边风浪汹涌,瞿塘峡在五月里谁敢轻易渡过? 荆州的麦子熟了,蚕茧变成了飞蛾,抽丝时想起你,心中思绪万千。 布谷鸟的啼叫声,让我这妇人如何是好?
诗的前两句通过“白帝城”“瞿塘”两个地理意象,构建出险峻的空间感,为后文思妇的牵挂埋下伏笔。第三句“麦熟茧成蛾”运用比兴手法:麦收暗示时间推移,蚕蛾化生暗喻相思成结。结尾“拨谷飞鸣”以声传情,鸟的“不如归去”啼叫与思妇的无奈形成共振。全诗未直接写人,却通过环境与物候的层层渲染,将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忧虑、怨怼表达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三幅画面:首句写瞿塘险境,烘托离别之难;次句“麦熟茧成蛾”暗喻时光流逝;末句“拨谷飞鸣”以鸟声催归强化思妇哀怨。李白将自然意象(风波、麦茧、鸟鸣)与人物心理(“忆君”“奈妾何”)紧密结合,语言质朴却情感深婉,展现了盛唐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此诗作于李白漫游荆楚时期,借思妇口吻抒发离愁。唐代荆州(今湖北江陵)是长江中游重镇,商旅往来频繁,诗中“瞿塘五月谁敢过”暗指行旅艰险,侧面反映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