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
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
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
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
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
呼鹰过上蔡,卖畚向嵩岑。
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鲁仲连谈笑间退敌,岂是为了贪图千金赏赐? 范蠡虽助越王称霸,最终仍心怀五湖归隐之志。 我亦是南阳诸葛般的隐士,时常吟诵《梁甫吟》。 苍山包容我的傲骨,白日却叹光阴流逝。 但愿能辅佐明君建功,功成后重返山林。 西来长安所求为何?唯将孤剑托付知音。 飞鸟爱慕碧山高远,鱼儿遨游沧海幽深。 像李斯般呼鹰逐猎,如王猛般卖畚归隐。 他日若得闲来寻访,丘壑中自有素琴相迎。
本诗核心在"功成身退"四字。李白先用鲁仲连、范蠡建立"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完美人生范式,再以诸葛亮自况表达待时而起的心态。"苍山""白日"的时空对照,暗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焦虑。结尾"素琴"意象与开篇"谈笑"呼应,形成从历史到现实、再回归理想的闭环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所有历史人物都兼具"济世"与"隐逸"双重特质,这正是盛唐士人"儒道互补"精神追求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前四联通过鲁仲连、范蠡、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选择,构建"建功-归隐"的双重理想;中四联转入现实境遇,"孤剑""苍山"等意象凸显诗人孤傲;末四联以鱼鸟自在为喻,最终回归"素琴"隐逸主题。李白将纵横家的气魄与道家的超脱熔于一炉,形成特有的豪逸诗风。
此诗作于李白开元年间首次入长安求仕失败后。诗人以"孤剑托知音"向友人王嵩表白心迹,既抒发了"功成身退"的理想,又暗含对现实不遇的愤懑。诗中连用六个历史人物典故,展现其"愿为辅弼"的抱负与"终隐林泉"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