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何处的高僧来到水西边,乘着小舟赏玩月色,夜宿泾溪。 天明时与我告别上山去,手携金杖踏着云梯。 腾身而起仿佛离天更近,回头下望万山低垂。 戏谑放浪岂肯居于支遁之下,风流雅致可与远公相比。 这次分别何时才能再见,相思之情让猿猴整夜哀啼。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首先是空间转换巧妙,从水上到山巅,再到三天之上,形成立体构图;其次是虚实相生,前实后虚,由具体送别升华为精神对话;最后是佛典活用,支遁、慧远之典不着痕迹,既显僧人风范,又见诗人学识。李白将游仙诗的夸张手法用于赠别题材,创造出"僧游如仙"的独特意境。诗中"谑浪"二字尤见性情,展现盛唐时期文人与僧侣交往的洒脱之风。
全诗以"别"为线索,前四句写实:从月夜泛舟到清晨送别,通过"乘舟弄月""手携金策"等细节,塑造出超逸的僧人形象。五六句转入虚写,用"三天近""万岭低"的夸张笔法,既表现山势之高,又暗喻佛法境界。后四句用典精当,将当代僧人与支遁、慧远相比,既显其风骨,又暗含诗人自己的精神追求。末句以猿啼作结,余韵悠长,将佛门清净与人间离愁完美融合,体现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的艺术特色。
此诗作于李白漫游宣城期间(约753-755年)。当时诗人多次造访泾县水西寺,与寺中高僧交游。诗中描写的别离场景,既展现唐代僧人的云游风尚,也寄托了李白对佛门高士的仰慕之情。安史之乱前的这段时期,李白在山水与佛寺间寻求精神寄托,诗中"腾身转觉三天近"等句,折射出诗人对超越尘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