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李白 〔唐朝〕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写山
写草
写云
古诗译文
王子剖析道家的玄理,精微的言辞足以剖析秋毫般细微的事物。
你将要回归布山隐居,高逸的兴致直入云霄。
你此去怎能迟延?只怕仙草瑶草快要凋零衰歇。
我的心也怀念归隐之地,多次梦见松树间明月映照的景象。
你定会傲然独往,长啸着开启山岩上的门扉。
山林沟壑已久未打理,长满了杂草,石道上蔷薇丛生。
但愿你能与笙鹤为伴,逍遥自在,待到岁暮晚年,我愿前来与你相依相伴。
展开
知识点
1. 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 2. 诗歌体裁:五言古诗,格律相对自由,便于叙事抒怀。 3. 思想主题:隐逸思想,深受道家哲学影响,追求自然、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 4. 意象运用:运用了“瑶草”、“松上月”、“笙鹤”等具有仙道色彩的意象,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 5. 典故化用:“弄笙鹤”暗用了王子乔乘鹤仙去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话色彩和文化内涵。 6. 情感表达:在赠别中寄托了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人生理想,超越了普通的离愁别绪。
展开
古诗注解
王子
:指王山人,是对友人的尊称。
析道论
:剖析道家理论。
微言
:精微玄妙的言辞。
破秋毫
:形容分析得极为精细透彻。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布山
:山名,应是王山人归隐之处。
瑶草
:传说中的仙草,也指山中珍贵的草木。
松上月
:松林间的明月,象征清幽、高洁的隐居环境。
傲然
:高傲超脱的样子。
长啸
: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常用于高人逸士。
岩扉
:山岩上的门,指隐士的居所。
林壑
:山林与沟壑。
芜
:荒芜,长满杂草。
愿言
:但愿。言,语助词。
弄笙鹤
:指与仙鹤为伴,吹笙自娱,象征超凡脱俗的神仙生活。典故与王子乔乘鹤仙去有关。
岁晚
:岁末,晚年。
相依
:彼此相伴。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李白赠别友人之作,核心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讲解时可把握以下几点:首先,理解“王子”并非指皇室,而是对王姓友人的敬称。其次,抓住诗中关键意象,如“秋毫”体现析理之精,“天云高”象征志向之高洁,“松上月”代表清幽的隐居环境,“笙鹤”暗示神仙境界,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超凡意境。再次,注意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从对友人才华的赞佩,到对其归隐的催促和担忧(恐瑶草衰歇),再到自身归梦的流露,最后升至对共同隐居未来的期盼,情感层层递进。最后,需点明李白将个人的隐逸理想寄托于赠别诗中的独特写法,使得这首送别诗不仅有情,更有志、有境,展现了盛唐文人开阔的胸襟与精神追求。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赠别为题,实则是一曲隐逸的赞歌。开篇盛赞王山人析理论道之精微,奠定其高士形象。随即点明归隐主题,“兴入天云高”一句,将隐逸之志升华至天际,气象开阔。中间部分情感真挚,“尔去安可迟”流露出对友人及时归隐的关切,“我心亦怀归”则直接表白诗人内心的共鸣,虚实结合(现实叮嘱与梦境向往),深化了主题。想象友人归隐后的情景,“傲然独往”、“长啸岩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隐者超然不羁的风采;“林壑芜”、“石道生蔷薇”则暗示了自然之久待高人,也略带时光流逝的感慨。结尾“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是美好的祝愿,也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将友情与共同的隐逸理想融为一体,余韵悠长。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高远飘逸,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道家情怀。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赠别一位即将归隐布山的王姓山人之作。李白一生漫游,结交甚广,其中不乏僧人、道士、隐士等方外之人。他本人也对道家思想、求仙访道抱有浓厚兴趣,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赠别诗中,李白不仅表达了对友人高超道术和隐居志向的赞赏,也借机抒发了自己渴望摆脱尘世束缚、回归自然山林的强烈愿望,体现了李白诗作中典型的浪漫主义与道家色彩。
展开
作者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数量:
1553
名句数量:
5396
作者其他古诗
1
清平调三首
1.4万阅读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1.3万阅读
3
秋浦歌
1.3万阅读
4
清平调
1.2万阅读
5
军行
1.2万阅读
6
白鹭鹚
1.2万阅读
7
上李邕
1.1万阅读
8
古风
1.1万阅读
9
劳劳亭
1.1万阅读
10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