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伏尺草,虽藏难蔽身。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猛虎潜伏在浅草中,即使隐藏也难以遮蔽身躯。 就像张公子你,虽身处纷扰尘世却依然高洁不屈。 难道没有腰间佩剑的豪气?却要像淮阴侯韩信那样忍辱负重。 你击筑高歌向北方的燕地而去,在易水之畔唱响慷慨悲歌。 待你归来时,我们同登泰山,比邻而居。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维度: 1. 人物关系:李白以"猛虎""张公子"双重比喻,既写友人处境,更赞其品格,体现唐代文人相重的风范。 2. 历史投射:韩信、荆轲等典故的运用,反映李白对友人"屈才"的愤懑,暗含对开元后期政治环境的批评。 3. 空间转换:从鲁郡到燕赵再到泰山的想象轨迹,构建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地理图谱。 教学建议:可结合李白《行路难》对比阅读,体会其送别诗中"悲而不伤,豪而见愤"的独特情感表达。
全诗以猛虎起兴,五联层层递进: 1. 意象对比:猛虎与浅草、肮脏与风尘形成张力,突出友人虽处逆境仍保持气节。 2. 用典精妙:韩信忍辱、荆轲易水之歌等典故,既赞友人抱负,又暗含对时局的讽喻。 3. 情感升华:末联"泰山为邻"将个人情谊升华为精神共鸣,体现李白特有的豪迈气象。 艺术上融合比兴、用典、直抒胸臆,展现盛唐送别诗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李白漫游山东时期。张十四(名不详)将北游燕赵之地,李白在鲁郡(今山东曲阜)尧祠为其送行。诗中既赞友人刚直品格,又借历史典故暗喻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