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
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
再动游吴棹,还浮入海船。
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
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
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
张翰曾写下咏黄花的诗句,风流雅致流传五百年。 如今谁能继承这般才情?唯有您这位世人称颂的贤者。 您再次乘船游览吴地,又将浮舟驶向大海之滨。 金陵白门的柳色沐浴春光,赤城山的云霞映红天际。 离开故国难以割舍别离,彼此思归却都未能回还。 空留下贾谊般的忧国之泪,相对无言唯有共感凄然。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首联用历史人物起兴,奠定全诗雅致基调;颔联设问转折,自然过渡到对友人的赞美;颈联"再动""还浮"的动词运用,生动表现友人行程;腹联白门柳、赤城霞的意象组合,构成经典江南意象群;尾联用典深沉,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共鸣。李白通过时空跳跃(五百年)、空间转换(金陵-吴越-大海)、情感递进(赞美-惜别-忧思)的多重维度,展现了盛唐送别诗的典型范式。
全诗以历史文脉开篇,将友人比作承续张翰风雅的当代贤者。中间四句勾勒出绚丽的江南春色图卷,"白门柳"与"赤城霞"形成工对,色彩明艳。后四句转入离情,用"贾生泪"典故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使寻常送别升华为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写照。李白特有的豪放中见深沉的特质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于李白漫游金陵时期。张十一(名不详)是李白友人,将再游吴越之地。诗中既赞美友人继承张翰的风流文采,又借江南春光抒发送别之情。当时李白尚未得志,诗中"贾生泪"暗含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使送别诗带有深沉的时代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