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分别不过几日,门前已长满野葵。 寒蝉在梧桐树上聒噪,从早到晚鸣声悲切。 白露打湿了萤火虫的微光,清霜侵袭着柔弱的兔丝草。 空自掩着紫色的罗袖,长久地哭泣没有尽头。
此诗可从三个层次解读: 表层:描写女子因离别而触景生情,终日悲泣; 中层:通过秋景衰败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 深层:或隐含李白对仕途坎坷、理想难酬的隐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空掩”“长啼”等动作细节,体会含蓄抒情的特点。
全诗以时间推移(“几日”“日夕”)和空间意象(门前、梧桐、萤火)层层递进,刻画女子独守空闺的凄凉。 前四句通过“穞葵”“寒蝉”等意象暗示离别之久与悲,后四句以“白露”“清霜”强化秋寒,最终以“长啼无尽”直抒哀痛。李白善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此诗语言凝练,意境清冷,体现了其浪漫主义中的细腻笔触。
此诗为李白拟闺怨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代文人常以女性口吻写离别之苦,诗中通过秋景意象(寒蝉、白露、清霜)渲染孤寂,可能寄托了诗人自身漂泊中的羁旅之思或对友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