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尔筋力尽,违我衣食恩。
奈何粗犷儿,生鞭见死痕。
旧使常以礼,新怨将谁吞。
胡为乎泥中,消歇教义源。
可怜你耗尽筋力,却未能回报我供你衣食的恩情。 无奈那粗鲁蛮横之人,竟用鞭子将你活活抽打致死。 旧日仆役尚知礼数,如今新怨又能向谁倾诉? 为何沦落泥泞之中,让仁义的本源就此消逝?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层内涵: 1. 表层叙事:以白描手法再现奴婢被虐致死的具体场景 2. 社会批判:通过"旧使"与"新怨"对比,揭示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3. 哲学思考:尾联将个案上升至"教义源"的哲学高度,追问人性本质 艺术上注意孟郊特有的"硬语盘空"风格,如"生鞭见死痕"的触目惊心,以及通过"念尔""奈何"等词注入的强烈主观情绪,体现其"诗从肺腑出"的创作主张。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首联"筋力尽"与"衣食恩"构成付出与回报的失衡;颔联"粗犷儿"暴行与"死痕"惨状形成视觉冲击;颈联"旧使"与"新怨"折射世风变迁;尾联用《诗经》典故升华主题。孟郊以冷峻笔触直击社会黑暗,"苦吟诗人"特质在此展现,通过个体悲剧追问人性本源,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此诗作于孟郊晚年任溧阳尉期间,目睹豪强欺凌奴婢的社会现象。唐代中后期,底层奴婢常遭虐待,孟郊以老婢春梅被鞭致死事件为切入点,揭露权贵残暴,抒发了对底层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世风日下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