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折柳赠行人
折柳赠行人
雍裕之 〔唐朝〕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
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写风
古诗译文
谁说柳条只是零乱低垂?它们终日任凭风吹,也默默无言。
若想知道这千缕柳丝里藏有多少离恨,请和着烟霭折下一枝赠给远行人。
展开
知识点
折柳赠别:唐代长安灞桥多柳,送别者折柳相赠,取“留”的谐音,成为固定的文化符号,后世诗词常沿用。
以物喻情:古典诗歌常用具体物象承载抽象情感,柳丝之长比喻愁思之长,烟霭之迷蒙比喻离情之凄迷。
反问句式:“那言”起句,使语气曲折,增强诗意波澜。
展开
古诗注解
那言
:谁说,岂料。反问语气,引出下文。
柳乱垂
:柳条纷披下垂。古人以“柳”谐“留”,暗示惜别。
尽日
:整日、终日。
任风吹
:任凭风吹拂,暗喻离人漂泊无依。
欲识
:想要知道。
千条恨
:千条柳丝即“千条恨”,以柳丝之多写离愁之深。
和烟
:带着朦胧的雾气,形容折柳时景象凄迷。
折一枝
:折柳送别,唐代风俗,取“留”之意。
展开
讲解
整首诗仅二十字,却层层转折:先驳“柳乱”之常谈,再写柳之“任风吹”的无奈,进而揭示柳丝即“千条恨”,最后以一“折”字落实到送别场景。诗人借柳丝之“多”写离恨之“重”,借“烟”写凄迷氛围,借“风”写漂泊命运,意象、情感、动作浑然一体。读来如见烟柳朦胧中行人远去,送者手中犹握一枝湿柳,低回不已。
展开
古诗赏析
诗以柳写别,通篇用“柳”而不露“别”字。
首句“那言柳乱垂”先抑后扬,似驳世俗之见,实为强调柳丝虽乱,却含深意。次句“尽日任风吹”写柳之无奈,亦寓人之漂泊。三句陡转,以“欲识”领起,将无形之“恨”化为可见可触的“千条柳丝”,夸张与比喻并用。末句“和烟折一枝”以动作收束,画面凄迷,含蓄不尽,把抽象离愁凝聚为一枝带着水汽的柳条,赠给行人,情景交融,余味悠长。
展开
创作背景
雍裕之生活于中唐,常年漫游,与亲友离别频繁。唐代有灞桥折柳送别的风习,诗人或于驿站、或于长亭,见柳丝飘拂,触发离情,遂写下这首小诗,以简练笔墨凝聚普遍人生体验。
展开
作者信息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
32
名句数量:
112
作者其他古诗
1
芦花
1.1万阅读
2
农家望晴
1.1万阅读
3
江上闻猿
1万阅读
4
山中桂
1万阅读
5
题蒲葵扇
1万阅读
6
豪家夏冰咏
1万阅读
7
农家望晴
1万阅读
8
了语
1万阅读
9
四色
1万阅读
10
听弹沈湘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