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语

雍裕之 〔唐朝〕

扫却烟尘寇初剿,深水高林放鱼鸟。

鸡人唱绝残漏晓,仙乐拍终天悄悄。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扫除了战乱的烟尘,贼寇刚刚被剿灭,在深水中、高林里放归鱼鸟。

鸡人唱完了最后一声报晓的残漏,仙乐演奏结束后,天地间一片寂静。

1. 诗体“了语”: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特点是内容多围绕事情的完结、了结展开,表达一种尘埃落定的意境。

2. 鸡人:古代宫廷中负责报时的官员,在《周礼》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其职责与宫廷的计时系统紧密相关。

3. 漏刻:古代的计时工具,利用水的滴漏来计算时间,“残漏”常用来指代深夜或将尽的夜晚。

4. 中唐诗歌特点:中唐时期的诗歌在风格上较为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不少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雍裕之的这首诗体现了当时诗歌注重意境营造的特点。

  • 了语:一种诗体,多表现事情了结、完结之意。
  • 烟尘:这里指战乱、战争的迹象。
  • 寇初剿:贼寇刚刚被剿灭。剿,讨伐、消灭。
  • 鸡人:古代宫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常头戴鸡冠形饰物。
  • 残漏晓:残夜将尽,天快亮的时候。漏,古代的计时器。
  • 仙乐:指优美动听的音乐,多用来形容宫廷音乐。
  • 悄悄:寂静无声的样子。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调,它是一首描绘战乱平息后安宁景象的诗作。开篇“扫却烟尘寇初剿”,直接点出战争结束、贼寇被剿灭这一核心事件,“扫却”二字形象地表现出平定战乱的果决与彻底。紧接着“深水高林放鱼鸟”,通过放归鱼鸟这一细节,展现出人们在和平到来后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也暗示着社会秩序的恢复。

再看后两句,“鸡人唱绝残漏晓”描绘了天快亮时,报时的鸡人停止了报晓,意味着新的一天到来,也象征着一个和平新纪元的开启。“仙乐拍终天悄悄”则以音乐结束后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氛围。这种寂静并非死寂,而是经历战乱后的人们所期盼的平和之境。

整首诗虽短,但通过对具体场景的刻画,将战乱平息后的安宁与喜悦传递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同时,诗中涉及的“鸡人”“漏刻”等元素,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的计时制度和宫廷生活的一些侧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战乱平息后的景象,意境深远。首联“扫却烟尘寇初剿,深水高林放鱼鸟”,描绘了战乱结束,人们将鱼鸟放归自然的场景,既体现了战争的终结,又展现出万物复苏的生机,暗含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视。

颔联“鸡人唱绝残漏晓,仙乐拍终天悄悄”,则从听觉入手,写报晓声结束、音乐停歇后天地间的寂静。这种寂静与战乱时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和平到来后的安宁,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全诗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赞美与珍惜,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

雍裕之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这首《了语》从内容来看,可能创作于一场战乱平息之后。当时社会经历了战乱的纷扰,当贼寇被剿灭,社会秩序逐渐恢复,诗人看到和平景象,心生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描绘战乱平息后的宁静与安稳。

作者信息
雍裕之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32名句数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