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招隐寺

李涉 〔唐朝〕

每忆中林访惠持,今来正遇早春时。

自从休去无心事,唯向高僧说便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常常回忆起在山林中拜访惠持和尚的情景,如今前来正好遇到早春时节。

自从退隐之后便没有了烦心事,只有向高僧倾诉才能明白我的心境。

1. 招隐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留下了许多诗篇。

2. 唐代诗歌: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李涉的这首诗体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和禅意诗的一些特点。

3. 高僧文化:在古代,高僧往往学识渊博,通达世事,成为文人雅士倾诉心声、寻求精神寄托的对象,诗中的惠持便是这样的高僧代表。

4. 退隐主题: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或厌倦官场时,常常选择退隐山林,这种现象在唐诗中多有体现,本诗便是表达退隐后心境的作品之一。

  • 招隐寺:寺庙名称,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郊招隐山上,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
  • 李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
  • 中林:林中,此处指招隐寺所在的山林之中。
  • 惠持: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娄烦(今山西宁武)人,是名僧慧远之弟,曾在此处修行。
  • 早春时:初春时节。
  • 休去:指退隐,离开官场。
  • 心事:心中的烦恼、思虑。
  • 高僧:指寺中的高僧大德。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诗人李涉写下《过招隐寺》,是在回忆过去拜访惠持和尚的经历,如今又在早春时节来到了这里。从诗句中能看出,他退隐之后没有了烦心事,只有高僧能理解他的心境。

再看诗的艺术特色,它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每忆”体现怀念,“早春时”营造氛围,后两句直白地表达了退隐后的状态和对高僧的信任。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人与佛教寺庙、高僧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在仕途之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了解这些背景和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涵。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首句“每忆中林访惠持”,通过“每忆”二字,流露出诗人对往昔拜访高僧经历的怀念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怀旧的基调。次句“今来正遇早春时”,点明了此次前来的时间是早春,既交代了背景,也让人感受到初春时节的生机与清新,与诗人此时平静的心境相呼应。

后两句“自从休去无心事,唯向高僧说便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退隐后的状态。“无心事”看似轻松,实则包含着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摆脱俗务后的释然。而“唯向高僧说便知”则体现出诗人与高僧之间的默契,只有历经世事的高僧才能理解他退隐后的心境,也侧面烘托出寺庙的清幽和高僧的通达。全诗情景交融,将诗人的心境与寺庙的环境、时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李涉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事被贬,后归隐山林。此诗可能是他退隐之后,再次来到招隐寺时所作。招隐寺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常有文人雅士前来寻访。诗人来到这里,或许是为了追寻往昔拜访高僧的记忆,也借此抒发自己退隐后的心境。

作者信息
李涉

李涉,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后贬谪陕州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后又遭流放。今存诗一卷。

古诗数量:116名句数量: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