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核心——它是诗人李涉重返长安后,对自己十年贬谪生涯与当下归京心境的记录。首先看前两句,“十年谪宦鬼方人”,“十年”不是一个虚数,而是真实体现了诗人被贬时间的漫长,“鬼方”这个词,大家要注意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鬼地方”,而是古代对北方偏远地区的统称,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这十年在偏远之地的艰辛与孤独。接着“三遇鸿恩始到秦”,“鸿恩”是朝廷的恩典,但“三遇”才“始到秦”,这里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需要三次恩典才能回到京城?这其实暗示了诗人仕途的坎坷,不是一次赦免就能归京,背后是他在官场中多次的起伏波折。
plaintext
再看后两句,这是诗人回到长安后的所见所感。“今日九衢骑马望”,“九衢”描绘的是长安街道的繁华,和前面“鬼方”的偏远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环境的转变本应让诗人感到喜悦,但下一句“却疑浑是刹那身”却急转直下,诗人没有喜悦,反而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瞬间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一方面,十年的贬谪岁月太长,长到让诗人几乎忘记了长安的模样,突然归来,反而不真实;另一方面,这十年的漂泊、坎坷,让诗人对人生际遇有了更深的感慨,觉得时光过得太快,自己的经历就像一场短暂的梦,所以才有了“刹那身”的恍惚。
从整首诗来看,李涉没有直接喊苦,也没有直接表达喜悦,而是通过叙事和细节感受,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复杂心境藏在诗句里,让我们在阅读时能慢慢体会到他的无奈、感慨。同时,诗里的“秦”“刹那”等词语,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理解这首诗时需要注意的点。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每一句都有深层含义,是一首兼具个人情感与时代特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