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结构上采用“景—情—理”的经典模式:上阕写暮雨停舟所见之景,中段“遣行客”转入羁旅之愁,下阕通过桐江美景引出对仕途的反思,最终以归隐之志作结。艺术上,柳永善用对比(如渔人归村与游子漂泊)、化用典故(严陵、王粲),并以“波似染”等新颖比喻展现山水神韵。情感层层递进,从漂泊的感伤到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宋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矛盾。
此词结构上采用“景—情—理”的经典模式:上阕写暮雨停舟所见之景,中段“遣行客”转入羁旅之愁,下阕通过桐江美景引出对仕途的反思,最终以归隐之志作结。艺术上,柳永善用对比(如渔人归村与游子漂泊)、化用典故(严陵、王粲),并以“波似染”等新颖比喻展现山水神韵。情感层层递进,从漂泊的感伤到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宋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