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是景物层。诗人用简练的笔法描绘了他所处的环境:傍晚时分,云雾缭绕的空寂山林,乌鸦还未归巢;山中时有风雨,吹动着松林,也打湿了衣衫。这里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写实,而是选取了“云林”、“空”、“乌未归”、“松吹”、“雨”这些带有清冷、幽静、超脱意味的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自然的氛围,这本身就符合隐士和僧人的心境。
第二层是哲理层。面对这样的环境,诗人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他似乎听到石头在说话,看到花朵在发愁。但这种奇特的感受,诗人立刻指出只是“徒自诧”,是个人主观的错觉。进而引出全诗的点睛之笔——“吾心见境尽为非”。这是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直接体现。禅宗认为,我们所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一切外部世界(“境”),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的分别和执着,其本质是空幻的、不真实的。诗人借此表明,他已看破现象世界的虚妄,达到了心境的超脱与自在。
整首诗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将生动的自然景象与深刻的佛学思辨完美结合,展现了皎然作为诗僧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