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送应氏》
分享数:370
朝代: 魏晋 | 作者:曹植 | 类型:写山|写人|寂寞|少年|游子|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拼音
sòng yīng shì
[ [ wèi jìn ] ] cáo zhí
dēng běi máng bǎn , , yáo wàng luò yáng shān       
luò yáng , , gōng shì jìn shāo fén       
yuán qiáng jiē dùn , , jīng shàng cān tiān       
jiàn jiù lǎo , , dàn xīn shǎo nián       
háng jìng , , huāng chóu tián       
yóu jiǔ guī , , shí qiān       
zhōng xiāo tiáo , , qiān rén yān       
niàn píng cháng , , jié néng yán
送应氏注音
  • sòng
    yīng
    shì
  • [
    [
    wèi
    jìn
    ]
    ]
    cáo
    zhí
  • dēng
    běi
    máng
    bǎn
    ,
    ,
    yáo
    wàng
    luò
    yáng
    shān
  • luò
    yáng
    ,
    ,
    gōng
    shì
    jìn
    shāo
    fén
  • yuán
    qiáng
    jiē
    dùn
    ,
    ,
    jīng
    shàng
    cān
    tiān
  • jiàn
    jiù
    lǎo
    ,
    ,
    dàn
    xīn
    shǎo
    nián
  • háng
    jìng
    ,
    ,
    huāng
    chóu
    tián
  • yóu
    jiǔ
    guī
    ,
    ,
    shí
    qiān
  • zhōng
    xiāo
    tiáo
    ,
    ,
    qiān
    rén
    yān
  • niàn
    píng
    cháng
    ,
    ,
    jié
    néng
    yán
送应氏古诗译文

我一步步登上北邙山的山坡,远远眺望洛阳周围的山峦。洛阳城是多么的寂寞啊,宫殿房屋都被焚烧殆尽。城垣墙壁都倒塌断裂,荆棘高得直入云天。再也看不到旧日的老人,只见到了新一代的少年。想侧身行走都找不到道路,荒芜的田野也不再有人耕种。游子长久没有归来,都已经辨认不出田间的小路。野外是多么的萧条啊,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想到我平时居住的地方,我悲痛得气闷难言。

送应氏古诗注解
  • 北邙坂: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
  • 顿擗(pǐ):倒塌断裂。
  • 耆(qí)老:老年人。
  • 侧足:侧身,这里指行走艰难。
  • 荒畴:荒芜的田野。
  • :耕种。
  • 陌与阡:田间的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 中野:野外。
  • 气结:因悲伤而气闷。
送应氏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随父亲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玚、应璩兄弟而作。当时的洛阳,在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是一片废墟,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曹植亲眼目睹了洛阳的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送应氏古诗赏析

整首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描写洛阳城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的开篇“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点明了作者的位置和视角,为下文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做了铺垫。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洛阳城的惨状:“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通过对宫室、垣墙、荆棘等景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洛阳城的破败和荒芜。“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一句,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许多老人在战争中死去,只留下了新一代的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则进一步描写了洛阳城的荒凉,道路被荆棘堵塞,田野荒芜,游子归来都认不出原来的道路。最后,作者以“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结尾,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平常居住之地的怀念之情。

送应氏知识点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首《送应氏》是他早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等多种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送应氏讲解

这首诗是曹植送别友人时所作,同时也是对洛阳城在战争后的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其次,要注意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描写等,体会这些手法对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最后,要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