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雨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
暝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翠微寺坐落在终南山中,雨后的夕阳特别适宜映照。
长时间闭门隐居,幽深沉寂,今日拄着拐杖登高眺望。
于是来到幽静的僧人居室,才知晓清静之人的美妙境界。
儒家和道家虽然门户不同,但在喜爱云林山水方面却颇为一致。
两人心意相通,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天都在一起谈笑风生。
暮色之中,心中怀念着赤城山的标志,更想起了临海的山岭。
风声与泉水声已有清越的音韵,又何必需要苏门山的长啸呢。
1.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风格清淡自然。
2. 终南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境内,在古代常成为文人雅士隐居、游览之地,也是许多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儒道思想:儒家以仁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自由。诗中体现了两者在对自然的热爱上有共通之处。
4. 苏门啸: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曾登苏门山,遇孙登,与语,登不应,籍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常用“苏门啸”表现放逸隐居的情怀。
5. 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多清新自然、宁静淡泊,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诗人从终南山翠微寺雨后的景色写起,引出自己久居后的登高之行,接着描述了拜访空上人的过程以及两人相见甚欢的情景,最后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其他名山,并抒发了对自然清音的赞美。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比如“闭关久沈冥”中的“闭关”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关闭关口,而是指诗人闭门隐居的状态,这能让我们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这句话很有深意,它告诉我们不同的思想体系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情趣,这体现了诗人兼容并蓄的思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山水景色和人物情感描绘得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是其突出特点,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之中,如“雨后宜返照”既写了景,也暗含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
另外,诗中运用了典故“苏门啸”,这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典型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真挚热爱。
这首诗描绘了终南翠微寺雨后的景色以及诗人与空上人的交往情景,意境清幽,情感真挚。
开篇“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点明地点和时节,雨后的终南山在夕阳映照下,景色格外宜人,为全诗奠定了清新宁静的基调。“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写出诗人久居后的出行,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诗人来到空上人房间,体会到清静之人的妙处,暗含对空上人的赞赏。“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体现了诗人对不同思想流派在热爱自然这一点上的认同,展现了其开阔的胸怀。
“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空上人相见甚欢、畅谈终日的情景,友情之真挚溢于言表。“暝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在暮色中,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其他名山,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结尾“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以风声泉音自比,认为自然之音已足够美妙,无需刻意效仿古人长啸,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漫游各地,多与僧人、隐士交往。此诗是他游览终南山翠微寺,拜访空上人后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可能是雨后初晴,孟浩然在长时间隐居后,登高远眺,来到空上人的居所,与空上人相谈甚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与友人相得的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