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森然地,修严蜀相祠。
一过荣异代,三顾盛当时。
功德流何远,馨香荐未衰。
敬名探国志,饰像慰甿思。
昔谒从征盖,今闻拥信旗。
固宜光宠下,有泪刻前碑。
古老的柏树郁郁葱葱,肃穆庄严的蜀相祠堂。 历经不同朝代依然荣耀,当年三顾茅庐的盛况犹在眼前。 诸葛亮的功德流传深远,祭祀的馨香至今未衰。 敬仰他的名声探寻国志,装饰他的塑像慰藉百姓的思念。 昔日曾随军征战,如今听闻军旗飘扬。 本应享受荣光恩宠,却只能在碑前流泪追忆。
1.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2.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的故事。 3. 唐朝祭祀文化:唐朝重视历史人物的祭祀,诸葛亮作为忠臣和智者常被纪念。 4. 李光弼:唐朝名将,临淮公是他的封号,可能与诸葛亮的纪念碑文有关。 5. 古柏象征:柏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贞和永恒,常用于纪念场所。
这首诗以祭祀诸葛亮为主题,通过描绘祠堂的庄严和历史的荣耀,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古柏森然”“馨香荐未衰”等,营造出肃穆而深情的氛围。作者通过对比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纪念,突出了诸葛亮的功德和影响力。最后两句以“有泪刻前碑”收尾,情感深沉,令人动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怀古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柏森然的蜀相祠堂,展现了诸葛亮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诗中“一过荣异代,三顾盛当时”突出了诸葛亮跨越时代的荣耀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盛况。“功德流何远,馨香荐未衰”则强调了他的功德和后世对他的持续纪念。最后两句“固宜光宠下,有泪刻前碑”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此诗创作于唐朝,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祭祀诸葛亮的情景,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唐朝时期,诸葛亮作为忠臣和智者的形象深入人心,许多地方建有祠堂纪念他。诗中提到的“临淮公旧碑”可能是指唐朝名将李光弼所立的碑文,进一步体现了诸葛亮在唐朝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