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薛仆射

未知 〔唐朝〕

梯山航海几崎岖,来谒金陵薛大夫。

毛发竖时趋剑戟, 衣冠俨处拜冰壶。

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

明日过江风景好,不堪回首望勾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攀登山岭、远渡海洋,历经多少崎岖艰险,才来到金陵拜见薛大夫。

当面对如剑戟般威严的场面时,不禁毛发直竖;在衣冠整齐的庄重场合拜见您这冰清玉洁之人。

我深知所献上的两卷诗稿并非珠玉般珍贵,对您赠予我三匹细绢以接济旅途深感愧疚。

明日过江时,风景应当十分美好,可我却不忍心回头眺望曾经停留过的勾吴之地。

1. 古代官职:诗中的“大夫”是古代的官职名,在不同朝代职责和级别有所不同,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古代馈赠物品:“三缣”指三匹细绢,在古代,绢帛常被用作货币或馈赠之物,体现了当时的物质交换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

3. 地名文化:“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勾吴”是吴国的别称,这些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地理和历史的重要线索。

4. 诗歌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剑戟”的威严与“冰壶”的高洁对比,“风景好”与“不堪回首”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情感张力。

  • 梯山航海:攀登山岭,远渡海洋,形容旅途艰险。
  •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 :拜见。
  •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古代著名都城。
  • 薛大夫:指薛仆射,大夫是古代官职名。
  • 剑戟:古代兵器,这里形容场面威严。
  • 俨处:庄重的地方。
  • 冰壶:比喻心地纯洁、品格高尚的人。
  • 两轴:两卷诗稿或文稿。
  • 珠玉:比喻珍贵的东西,这里指优秀的作品。
  • 三缣:三匹细绢,古代可作为货币或馈赠之物。
  • :救济、体恤。
  • 勾吴:古代吴国的别称,这里指诗人曾经停留的地方。

这首《留别薛仆射》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留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开篇讲述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金陵拜见薛仆射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他此行的不易。

接着,诗人描绘了拜见薛仆射时的情景,既写出了场面的威严,又赞美了薛仆射如冰壶般纯洁高尚的品格,让我们对薛仆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感恩,他深知自己所献之物微不足道,对薛仆射的接济满怀愧疚,这份真诚让人动容。

最后,在即将离去之际,诗人抒发了对过往之地的不舍之情,即使明日风景再好,也难以释怀这份离别之愁。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关注诗中涉及的古代官职、地名、物品等知识,以及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全诗语言质朴真挚,情感饱满。首联“梯山航海几崎岖,来谒金陵薛大夫”,以“梯山航海”“崎岖”等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旅途的艰辛,突出了拜见薛仆射的不易,为下文表达对薛仆射的感激之情做了铺垫。

颔联“毛发竖时趋剑戟,衣冠俨处拜冰壶”,通过“毛发竖”刻画了诗人面对威严场面时的敬畏之情,“冰壶”一词则巧妙地赞美了薛仆射高尚纯洁的品格,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颈联“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诗人自谦所献之物并非珍贵,对薛仆射的接济深感愧疚,尽显谦逊感恩之心,情感真挚动人。

尾联“明日过江风景好,不堪回首望勾吴”,以乐景衬哀情,明日过江的美好风景与诗人“不堪回首”的不舍之情形成对比,将离别的伤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由于诗人信息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题《留别薛仆射》可知,这是诗人在离开时写给薛仆射的留别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历经艰险前来拜见薛仆射,受到其礼遇和接济,在即将离去时,表达了对薛仆射的感激以及对过往停留之地的不舍之情。推测当时诗人可能是一位在旅途之中的文人,因某种缘由前来金陵拜见薛仆射,在得到其关照后即将离开,于是写下此诗以作告别。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