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讲解可从“禅意”与“世情”两条线展开。先看禅意:诗人夜宿寺院,与无可禅师“静语”,在“寒池清月”“危阁林声”的清冷环境中,尘念渐息,玄心自明。尾联“双摩顶”并非世俗祈求,而是表达愿将个体生命投入无限修行,体现大乘佛教“随缘度众”的精神。再看世情:顾非熊久困科场,“世路多梗”是切肤之痛;然而他并未沉溺怨尤,而是在佛门清净地找到心灵安顿之所。诗中将“梗”与“明”对举,正是士人面对困境时以佛理自解的典型心态。艺术上,诗人善用对比与烘托:静夜与严城、寒池与危阁、世路与玄心,层层对照,使禅境愈显空明。语言看似平淡,却含蕴深远,体现了中唐诗歌由绚烂归于平淡的美学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