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关试后嘉会里闻蝉感怀呈主司
关试后嘉会里闻蝉感怀呈主司
顾非熊 〔唐朝〕
昔闻惊节换,常抱异乡愁。
今听当名遂,方欢上国游。
吟才依树午,风已报庭秋。
并觉声声好,怀恩忽泪流。
写风
古诗译文
从前听闻蝉鸣便惊觉时节变换,常常怀着身处异乡的忧愁。
如今再听蝉声,正逢功成名就之时,才欣喜地启程游览京城。
午时倚靠着树木酝酿诗才,清风已传递出庭院已入秋的消息。
忽然觉得蝉鸣声声都动听,感念恩情涌上心头,不禁流下泪水。
展开
知识点
1.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关试”是进士及第后授官前的最后一道考核。
2. “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作为秋日意象,象征高洁,也常引发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3. “主司”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士子常以诗文呈献主司以表敬意或谢恩。
4. 顾非熊是唐文宗时期诗人,以苦吟著称,曾落第十七次,其经历反映了唐代科举的艰难。
5. “上国”在唐代多指首都长安,代表政治文化中心,士子以游于上国为荣。
展开
古诗注解
关试
:唐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后还需通过吏部主持的选拔考试,称为“关试”,通过后方可授官。
嘉会里
:地名,唐代长安城中的里坊名,此处指诗人所居或所处之地。
节换
:季节更替,特指夏去秋来。蝉多鸣于夏秋之交,故以蝉声感知节令变化。
异乡愁
:远离家乡的愁绪。唐代士子多赴京赶考,长期客居长安,易生乡愁。
名遂
:功名成就,此处指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理想。
上国游
:指在京城(唐代首都长安)游历。上国,对京城的尊称。
吟才依树午
:午间倚树构思诗句。体现诗人雅致的生活情态。
风已报庭秋
:秋风已吹入庭院,暗示秋天到来。与蝉声共同构成秋的意象。
声声好
:每一声蝉鸣都显得悦耳动听,反映诗人喜悦的心境。
怀恩忽泪流
:感念恩德(可能指朝廷知遇、主司提携或父母养育之恩)而情不自禁落泪。
展开
讲解
本诗是顾非熊在人生重大转折点——通过关试后所作。诗中“昔闻”与“今听”的强烈对比,不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诗人命运的翻转。早年屡试不第,寄居长安,蝉声唤起的是“异乡愁”;而今功成名就,蝉声竟也变得“声声好”。这种主观感受的变化,深刻揭示了外物随心境而变的哲理。诗人并未止步于得意之喜,而是将情感升华为“怀恩泪流”,体现出传统士人知恩图报的品格。全诗短小精悍,层层递进,由景入情,由喜转恩,展现了唐代文人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闻蝉”为线索,贯穿今昔对比,情感真挚动人。前四句通过“昔闻”与“今听”的对照,突出诗人命运的转变:昔日因功名未就而闻蝉生愁,今日因名遂而听蝉生喜,心境截然不同。后四句转入当下情景,“吟才依树”展现文人风雅,“风报庭秋”巧妙点出时令,也暗喻人生进入新阶段。尾联直抒胸臆,“声声好”三字将喜悦推向高潮,而“怀恩泪流”则升华情感,由个人得意上升至对知遇之恩的感念,使全诗意境更为深沉厚重。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结构严谨,情景交融,是唐代科举文人抒怀的典型之作。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顾非熊在多次应试落第后终于通过关试,获得授官资格。诗题中“主司”指主持考试的官员。当时顾非熊听闻蝉鸣,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屡试不第、漂泊异乡的辛酸,对比如今功成名就、得以留居京城的喜悦,内心充满感慨与感恩,遂作此诗呈献主司,既表达谢意,也抒发人生感慨。
展开
作者信息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
73
名句数量:
278
作者其他古诗
1
陈情上郑主司
1万阅读
2
早秋雨夕
1万阅读
3
送朴处士归新罗
1万阅读
4
下第后送友人不及
1万阅读
5
夏日会修行段将军宅
1万阅读
6
阊门书感
1万阅读
7
姚岩寺路怀友
1万阅读
8
天河阁到啼猿阁即事
1万阅读
9
送僧归洞庭
1万阅读
10
下第后晓坐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