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
顾非熊 〔唐朝〕
弱冠下茅岭,中年道不行。
旧交因贵绝,新月对愁生。
旅思风飘叶,归心雁过城。
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写风
古诗译文
年少时离开茅山,中年时仕途不顺。
旧日好友因地位悬殊而疏远,新月升起更添愁绪。
漂泊的思绪如风中落叶,归乡之心似大雁飞过城池。
只有你懂我的苦楚,如同听懂焦尾琴的悲鸣。
展开
知识点
1.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 校书郎:唐代九品官,掌校勘典籍,多为进士及第者初任之职 3. 焦尾琴:东汉蔡邕用烧焦桐木制作的名琴,后成为珍宝代称 4. 雁意象:古诗中常象征羁旅、书信、时序更替三重含义 5. 顾非熊:中唐诗人,其父顾况为著名诗人,父子皆工五言
展开
古诗注解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茅岭
:指茅山,道教名山,此处暗指诗人早年隐居。
爨桐鸣
:典出《后汉书》,蔡邕识烧焦桐木制琴,喻知音难觅。
校书
:唐代秘书省校书郎官职,指蔡先辈身份。
风飘叶/雁过城
:对仗工整的意象组合,强化羁旅飘零之感。
展开
讲解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首先采用"弱冠-中年"的时间压缩法,在八句内完成人生阶段性总结;其次运用"新月""雁"等传统意象时赋予新意,如将新月拟人化为"对愁生";最后用典不着痕迹,"爨桐鸣"既赞友人知音,又自比未被识的良材。情感表达由"绝""愁""苦"的直抒,到末句典故的含蓄转折,体现唐诗"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时空双线展开:时间上从"弱冠"到"中年"的仕途失意,空间上由"茅岭"到京城的漂泊轨迹。三四句"新月对愁生"化静为动,将无形愁绪具象化。尾联用"爨桐鸣"典故,既切合蔡氏校书身份(与蔡邕同姓),又暗含怀才不遇之痛。对仗工整处见匠心,如"旅思"对"归心","风飘叶"对"雁过城"。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顾非熊中年失意时期。作为顾况之子,他虽出身名门却屡试不第,后虽得授官职但终不得志。诗中"蔡先辈"可能是其旧友,时任校书郎。通过寄诗倾诉,既表达对知音的珍视,也折射晚唐寒士的普遍困境。
展开
作者信息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
73
名句数量:
278
作者其他古诗
1
陈情上郑主司
1万阅读
2
早秋雨夕
1万阅读
3
送朴处士归新罗
1万阅读
4
下第后送友人不及
1万阅读
5
夏日会修行段将军宅
1万阅读
6
阊门书感
1万阅读
7
姚岩寺路怀友
1万阅读
8
天河阁到啼猿阁即事
1万阅读
9
送僧归洞庭
1万阅读
10
下第后晓坐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