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床已自檠,野宿更何营。
大海谁同过,空山虎共行。
身心相外尽,鬓发定中生。
紫阁人来礼,无名便是名。
棕绳编织的床榻已然安放,荒野露宿更无需刻意经营。 谁曾与我共渡茫茫大海?唯有空山猛虎相伴同行。 身心超脱尘世羁绊殆尽,鬓发在禅定中悄然滋生。 紫阁友人前来虔诚礼拜,无名无号方是真名。
此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面: 1. 文化层面:反映唐代佛教国际交流的盛况 2. 宗教层面:展现禅宗"不立文字"的修行观("无名"即破除名相执着) 3. 文学层面:五律中二联对仗工稳,"过"与"行"、"尽"与"生"形成动态修行轨迹 诗中"虎"意象值得玩味,既实指山林险境,又暗喻《涅槃经》"降伏烦恼如调狂象"的修行隐喻。
全诗以"无"为眼:首联写物质之"无求",颔联写修行之"无畏",颈联写境界之"无我",尾联点题"无名即名"。 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大海"与"空山"、"人礼"与"虎行"),通过头陀僧"与虎共行"的意象,塑造出超越凡俗的修行者形象。末句"无名便是名"暗合《金刚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的辩证思维。
此诗作于中唐时期,当时新罗僧人来华求法盛行。顾非熊与这位无名头陀僧在终南山相遇,有感于其苦修境界而作。诗中既展现唐代中外佛教交流,又反映诗人对禅宗"无住生心"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