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虽收寇未平,所司促战急王程。
晓驰云骑穿花去, 夜与星郎带月行。
新咏尽题关外事,故乡因过洛阳城。
时逢寒食游人识,竟说从来有大名。
天井虽收寇未平,所司促战急王程。
晓驰云骑穿花去, 夜与星郎带月行。
新咏尽题关外事,故乡因过洛阳城。
时逢寒食游人识,竟说从来有大名。
天井关虽然已经收复,但贼寇尚未完全平定,有关部门催促作战,紧急执行君王的使命。
清晨骑着骏马穿过花丛疾驰而去,夜晚与星郎一同伴着月光前行。
新创作的诗歌都题写着边关之外的事情,因经过洛阳城而得以回到故乡。
正好赶上寒食节,游玩的人们认出了你,都说你向来就有很大的名声。
1. 昭义:唐代方镇名,是当时的重要军事区域,在维护边疆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 天井关:古代著名关隘,地势险要,是交通和军事要地,常出现在描写战争或行程的诗歌中。
3. 寒食节:古代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日,有禁火、吃冷食等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宣慰使:唐代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代表朝廷慰问军民、宣扬政令、处理地方事务等,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的管理。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围绕送李相公前往昭义执行宣慰使命展开。开篇先介绍了当时的局势,让我们了解到李相公此行的背景和紧迫性。随后描述了他途中的行程,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都在赶路,展现了他为了完成使命的敬业精神。
诗中还提到了李相公在途中创作诗歌以及途经故乡洛阳的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不仅忙于公务,还有着文人的情怀和对故乡的眷恋。最后通过游人的反应,突出了李相公的名声,让我们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官员职责,同时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首联“天井虽收寇未平,所司促战急王程”点明背景,既交代了昭义地区的战事状况,又体现出任务的紧急,为下文写行程的匆忙做铺垫。
颔联“晓驰云骑穿花去,夜与星郎带月行”以时间为线,描绘了李相公日夜兼程的情景,“穿花去”“带月行”不仅写出了行程的辛劳,也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展现出其不辞辛劳的精神。
颈联“新咏尽题关外事,故乡因过洛阳城”从李相公的行为和经历入手,写其在途中有感而发,创作诗歌记录边关之事,又因途经洛阳得以回乡,丰富了诗歌内容。
尾联“时逢寒食游人识,竟说从来有大名”通过寒食节时游人对李相公的熟知与称赞,侧面烘托出其声名远扬,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塑造出一位身负重任、不辞辛劳且声名远播的官员形象。
此诗是唐朝诗人顾非熊为送别李相公前往昭义地区执行宣慰使命而作。当时昭义地区可能刚经历战乱,天井关虽已收复,但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朝廷急于稳定局势,故派遣李相公前往宣慰。诗人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及途中情景,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