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生边思,戎装别众僚。
双旌衔命重,空碛去程遥。
迥没沙中树,孤飞雪外雕。
蕃庭过册礼,几日却回朝。
跨上战马便涌起戍边之思,身着戎装与同僚们告别。 两面旌旗承载皇命重任,穿越空旷的沙漠前程遥远。 沙丘间的树木渐渐消失,孤鹰在雪域之外独自翱翔。 完成蕃庭的册封典礼后,何时才能返回朝廷复命?
本诗核心在"重"与"遥"二字:首联"戎装别众僚"体现使命之庄重,颔联"空碛去程遥"直言路途艰险。颈联写景极具张力,"迥没""孤飞"暗示使者的孤独与坚定。尾联表面问归期,实则表达对两国关系的关切。诗人通过空间上的遥远(朝廷-吐蕃)与时间上的不确定(几日-?),构建出使任务的史诗感,展现了中唐边塞诗的新变——从盛唐的豪迈转向对使命本身的深沉思考。
全诗以"边思"为眼,前四句通过"戎装""双旌""空碛"等意象勾勒出使节的庄严与路途艰险。后四句"沙中树""雪外雕"的苍茫景象,暗示吐蕃地域的荒远。尾联"几日却回朝"的设问,既含期盼又透露出对使命不确定性的隐忧。诗人善用对比手法,将朝廷威仪与边地荒凉并置,强化了使命的艰巨性。
此诗作于唐穆宗时期(821-824年),当时吐蕃与唐朝关系紧张。朱庆馀作为朝臣,送别奉命出使吐蕃册立赞普的于中丞,诗中既表达对友人使命的关切,也暗含对边疆局势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