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雪微沾砌,空堂夜语清。
逆风听漏短,回烛向楼明。
盥漱随禅伴,讴吟得野情。
此欢那敢忘,世贵丈夫名。
斜飞的雪花微微沾湿台阶,空寂的厅堂中夜话声格外清晰。 逆风时听到的更漏声显得短促,回身拨亮烛火照向小楼。 洗漱时跟随禅师同修,吟诗时感受到野逸的情趣。 这样的欢愉岂敢忘记,世间最珍贵的是大丈夫的名节。
本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首联"斜雪"与"空堂"形成点面结合的空间构图;颔联"逆风""回烛"通过人物动作打破静景;颈联"随禅伴""得野情"体现禅悦之趣;尾联转折有力,由个人体验上升到价值观表达。"那敢忘"三字含蓄表明诗人对名节的重视,这种将日常生活哲理化的写法,正是中唐诗歌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雪夜"为时空背景,通过"斜雪""空堂""逆风""回烛"等意象层层渲染清寂氛围。颔联听觉(漏声)与视觉(烛光)的对照,凸显夜宿的孤寂感。后两联转入禅修与吟诗的雅趣,尾句"世贵丈夫名"突然振起,将日常场景升华至人格追求的高度,体现唐代文人"外禅内儒"的精神特质。
此诗作于朱庆馀晚年,诗人与僧人真上人借宿在韩协律宅中。唐代士大夫常与僧人交往,雪夜清谈、参禅悟道是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常态。诗中既写雪夜静谧之景,又抒发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