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入山门十里程,粉墙书字甚分明。
萧帝坏陵深虎迹, 广师遗院闭松声。
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尘昏客姓名。
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
西入山门十里程,粉墙书字甚分明。
萧帝坏陵深虎迹, 广师遗院闭松声。
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尘昏客姓名。
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
向西进入山门有十里程路,粉墙上的题字非常清晰。
萧帝的旧陵深藏着老虎的足迹,广师遗留的院落关闭着松涛的声音。
长廊上的壁画剥落,露出僧人模糊的身影;石壁上积满灰尘,使游客的姓名变得昏暗。
何必再去排遣空与色的禅理,眼前的世间事本就是漂泊不定的人生。
1.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其诗多为五律,风格清新细腻,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及感怀。
2. 开元寺:中国古代著名寺庙,始建于唐代,在多地有分布,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常成为文人墨客游览题咏的对象。
3. 佛教术语“空色”:“空”和“色”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色”指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空”指这些现象本质上是虚幻不实、无固定自性的。这一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诗人在作品中会借用相关术语表达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4.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律诗。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工整。
《题开元寺》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开元寺及周边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慨。
开篇诗人交代了进入开元寺的路程和寺内粉墙题字清晰的景象,让读者对寺庙有了初步印象。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寺庙周边的萧帝旧陵和广师遗院,用“虎迹”“松声”等元素勾勒出荒凉之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随后,诗人描写寺内长廊壁画剥落、石壁蒙尘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衰败的氛围。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景象生发感悟,认为不必去刻意排遣佛教中“空色”的禅理,因为眼前的人事本就体现了人生的漂泊与短暂。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既描绘了开元寺的景象,又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游览开元寺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营造出一种苍凉、悠远的意境。首联“西入山门十里程,粉墙书字甚分明”,点明入寺的路程和寺内粉墙题字清晰的景象,为下文描写寺庙的荒凉做铺垫。
颔联“萧帝坏陵深虎迹,广师遗院闭松声”,通过“坏陵”“虎迹”“遗院”“松声”等意象,描绘出寺庙周边的荒凉景象,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颈联“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尘昏客姓名”,进一步细致地描写了寺内的衰败,壁画剥落、石壁蒙尘,更添几分凄凉。
尾联“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由景生情,从眼前的衰败景象联想到人生,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意蕴深远。
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以日常生活、写景抒情为主。《题开元寺》是他游览开元寺时所作。从诗中描绘的景象来看,当时的开元寺可能已有些荒凉,萧帝旧陵、广师遗院等都带有历史的沧桑感。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触景生情,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从而写下此诗,表达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