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寺曾过最上方,碧桐浓叶覆西廊。
游人缥缈红衣乱,座客从容白日长。
别后旋成庄叟梦,书来忽报惠休亡。
他时若更相随去,只是含酸对影堂。
曾经到访过萧寺的最高处,碧绿的梧桐浓荫覆盖着西廊。 游人身影缥缈,红衣在风中凌乱,座中宾客从容,白日显得漫长。 分别后不久,便如庄周梦蝶般恍惚,忽闻书信传来惠休已逝的噩耗。 若他日再追随你而去,只能含泪面对空寂的影堂。
此诗以"闻逝"为题眼,采用"忆昔-惊闻-感怀"三段式结构。首联以寺院实景铺垫禅意氛围,颔联"红衣乱"暗示尘世无常。颈联突转,用"庄叟梦"将生死哲学化,"忽报"二字体现震惊。尾联设想未来,以"影堂"空寂作结,留下余韵。讲解时应重点分析:①佛教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③"酸"字蕴含的复杂情感层次。
全诗以"萧寺"意象开篇,营造空寂禅境。"碧桐覆廊"的静景与"红衣乱"的动景对比,暗喻红尘与佛门的交织。颈联用庄周梦蝶典故,将生死喻为梦幻,尾联"含酸对影堂"以虚笔写哀思,情感含蓄深沉。诗人通过时空跳跃的手法,将回忆、现实与想象熔于一炉,展现唐代文人特有的佛教生死观。
此诗作于唐代,李远听闻友人明上人圆寂后寄赠其他友人之作。明上人应为与诗人交游密切的僧人,诗中通过追忆昔日寺院相聚场景,抒发对生死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