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赠筝妓伍卿
赠筝妓伍卿
李远 〔唐朝〕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古诗译文
自从“轻轻”去世之后,世间再也听不到那样绝妙的筝声;如今只见玉腕笼着红纱的乐妓伍卿来到席间。满座宾客顿时屏息无声,只听得她奏出十三声如哀雁掠空的曲调,令人肠断。
展开
知识点
1. 筝:弹拨乐器,战国时已流行,唐筝十三弦,故诗中出现“十三声”。
2. 乐妓:唐代官私乐坊中的女乐工,既演奏又侑酒,社会地位复杂。
3. 以声写情:中国古典诗歌常用“雁声”“猿啼”等意象表达哀思。
4. 绝句结构:首句起、承、转、合,本诗首句陡起,二句承,三句转静,四句合于声。
5. 唐代文人雅集:宴会赋诗、乐妓奏艺是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
古诗注解
轻轻
:唐代著名筝妓,技艺绝伦,此处指已去世的顶尖筝手。
没
:通“殁”,去世之意。
玉腕红纱
:写伍卿肤色洁白、手腕如玉,着红色纱衣,点出其艳丽装束。
座客满筵
:满座宾客,筵席丰盛。
一行哀雁
:比喻筝声凄厉悠远,如雁阵哀鸣;雁行常为“一”字或“人”字,故云“一行”。
十三声
:既指筝的十三弦依次发声,又暗示曲调短暂却震撼人心。
展开
讲解
诗人先用“轻轻”之死制造“绝响”的悬念,暗示前代高手不可复得;再以“玉腕红纱”的鲜活形象推出伍卿,使读者眼前一亮。第三句写环境——“满筵都不语”,以静衬动,突出筝声一出即压倒四座。末句“一行哀雁十三声”是诗眼:雁行成“一”字,声音断续,恰好对应十三弦依次拨响;雁声哀切,又暗示曲调悲怆,使音乐、画面、情感三者合一。短短四句,完成了从追忆到惊艳再到共鸣的全过程,体现了绝句“咫尺万里”的艺术张力。
展开
古诗赏析
诗以“轻轻没后更无筝”开篇,陡然设下巨大空白:顶尖高手已逝,乐坛沉寂。第二句“玉腕红纱到伍卿”,以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突现伍卿出场,形成强烈对比。三、四句转写听觉效果:满座沉默,唯闻筝声,如雁阵哀鸣,十三声短促却震撼。诗人用“哀雁”意象,将音乐视觉化、情感化,使读者仿佛看见秋空雁影,听见凄厉长唳。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层层递进,先抑后扬,以“无筝”衬“有筝”,以“满座不语”衬“十三声”,烘托伍卿技艺之高超,亦寄寓人生盛衰、艺坛更替的深沉感慨。
展开
创作背景
李远生活于中唐以后,长安、扬州等地乐舞极盛,乐妓以技艺争胜。诗人一次赴筵,遇新任筝妓伍卿,忆及已故高手“轻轻”,遂借赠诗表达“后继有人”之惊喜与“斯人已逝”之怅惘。诗中既有对旧人的追念,也有对新人技艺的赞叹,反映当时文人雅集、乐妓献艺的风尚。
展开
作者信息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 尤工于诗。 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 与许浑齐名, 时号 “ 浑诗远赋”。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少勤学, 有大志。 唐文宗大和五年 (831)登进士第。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在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县)任过职,旋为福建观察使幕宾。武宗会昌初
古诗数量:
45
名句数量:
152
作者其他古诗
1
翦彩
1万阅读
2
立春日
1万阅读
3
咏鸳鸯
1万阅读
4
观廉女真葬
1万阅读
5
咏壁鱼
1万阅读
6
咏壁鱼
1万阅读
7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
1万阅读
8
黄陵庙词
1万阅读
9
悲铜雀台
1万阅读
10
赠南岳僧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