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为君婚,二十入君门。
自从入户后,见君长出门。
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
若遣折杨柳,此地树无根。
愿为陌上土,得作马蹄尘。
愿为曲木枝,得作双车轮。
安得太行山,移来君马前。
十五岁与你订婚,二十岁嫁入你家门。 自从进了你家后,常见你总是离家远行。 清晨看别人送你离去,傍晚又见他人送你启程。 若要我折柳相赠,可叹此处柳树也无根。 我愿化作路边的泥土,成为你马蹄下的轻尘。 我愿变成弯曲的树枝,做成载你归来的双轮。 怎能把太行山搬来,挡在你马前不让你离分。
1. 折柳习俗起源汉代,因"柳"谐"留"且易成活 2. 唐代府兵制造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现象 3. 邵谒属"苦吟派",与贾岛齐名 4. 古诗中"无根"常喻漂泊命运,如杜甫"飘转无根蒂"
本诗解读要点: 1. 数字运用:"十五""二十"勾勒封建婚姻流程,"朝""暮"表现时间密度 2. 三重空间转换:闺房→陌上→太行山,情感随之升华 3. 反衬手法:用"相送人"的热闹反衬主人公孤独 4. 时代隐喻:"无根"既指柳树,也暗喻战乱中家庭的脆弱性 教学建议:可对比《诗经·伯兮》中的思妇形象,分析唐代战争诗的女性书写特点。
全诗采用递进式抒情: 1. 前四句白描婚后的分离常态,"朝暮"重复凸显时间煎熬 2. "折杨柳"典故反用,无根之柳强化绝望感 3. 两组"愿为"排比,以卑微化身表达极致依恋 4. 结尾奇想收束,太行山意象将情感推向高潮 艺术特色:民歌风的复沓句式,比喻新颖大胆(尘土、车轮),通过物性转化抒写痴情。
创作于晚唐时期,反映战乱频繁背景下征夫远行、思妇独守的社会现实。邵谒作为寒门诗人,擅长通过女性视角揭露战争对家庭的破坏,此诗以新妇口吻控诉无休止的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