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迁不火葬,新塔露疏柽。
是物皆磨灭,唯师出死生。
虚堂散钓叟,怪木哭山精。
林下路长在,无因更此行。
禅师圆寂未曾火葬,新塔矗立在疏落的柽树下。
万物终将归于磨灭,唯有您超脱生死轮回。
空寂的厅堂曾是垂钓者的居所,奇异的树木间传来山精的悲鸣。
林间小路依旧长存,却再无机会与您同行。
佛教术语: 神迁; 文化意象: 柽树象征; 诗歌体裁: 五言律诗; 典故来源: 维摩诘经; 禅宗仪轨: 坐缸葬法
首联"神迁不火葬"破除常规,暗示禅师肉身不朽的特殊性,与敦煌文献记载的"肉身菩萨"现象相印证。颔联运用《坛经》"生死如昼夜"的辩证思维,突出禅师超然境界。颈联"虚堂散钓叟"暗用严子陵垂钓典故,喻指禅师虽入世修行却心系方外,尾联"林下路"呼应王维《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意境,表达对师承之道的永恒追慕。
全诗通过"神迁-新塔"的时空转换,构建生死对话的哲学框架。颔联"是物皆磨灭"与"唯师出死生"形成辩证张力,展现禅宗"即身成佛"思想。颈联以"虚堂-怪木"的虚实相生手法,将人间与灵界交融,尾联"林下路"的永恒意象,暗合《维摩诘经》"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中道智慧。
此诗创作于中晚唐佛教鼎盛时期,造微禅师作为当时著名禅僧,其圆寂引发僧众哀悼。诗中"不火葬"暗示其修行境界特殊,可能采用坐缸保存肉身的禅宗特殊葬仪。作者身份虽不可考,但从"无因更此行"可见其与禅师有深厚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