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石泥功状,天然诡怪形。
未尝私祸福,终不费丹青。
矗立的岩石如泥塑神功般奇异,天然形成的诡谲怪诞形状。它从不偏私地降祸赐福于人,也无需画匠费心描绘其形貌。
1. 泥功山:唐代陇蜀道重要地标,杜甫《泥功山》诗亦咏此 2.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代称,朱砂和青雘两种矿物颜料 3. 唐代山水诗特点:重自然轻雕饰,常借景抒怀 4. 对仗手法:"未尝"对"终不","私祸福"对"费丹青"
这首诗通过描绘泥功山奇特的山石形态,展现了唐代文人独特的自然观。诗人先以"泥功状"的比喻引发联想,再用"诡怪形"具体描摹。后两句转入议论,用"未尝"否定世俗赋予山石的神性,用"不费"强调其天然去雕饰的本真状态。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通过山石意象表达了反对人工矫饰、崇尚自然之美的哲学思考,与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对天然造物的礼赞,正是盛唐时期山水审美意识觉醒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山石的天然之美。首句"立石泥功状"用比喻突出其鬼斧神工,次句"天然"二字强调非人力所为。后两句通过双重否定,既否定山石的人格化神性("私祸福"),又否定其需要人工修饰("费丹青"),体现唐代文人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趣味。诗中"未尝"与"终不"的递进式否定,强化了作者对天然造物的推崇。
此诗应作于唐代文人游历陇蜀道中泥功山时。泥功山位于今甘肃成县,因山石嶙峋如鬼斧神工而得名。诗人借咏山石之天然奇态,暗讽当时社会对人工雕饰和宗教偶像的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