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忧身泣,觉来衣尚湿。
骨肉煎我心,不是谋生急。
如何欲佐主,功名未成立。
处世既孤特,传家无承袭。
明朝走梁楚,步步出门涩。
如何一寸心,千愁万愁入。
梦中担忧自身处境而哭泣,醒来时泪水仍浸湿衣衫。 骨肉至亲的牵挂煎熬我心,并非因生计所迫而焦虑。 为何想要辅佐明君建功业,却至今功名未成壮志难酬? 处世孤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家族传承无人可继衣钵。 明日又将跋涉梁楚之地,每一步迈出都觉步履维艰。 方寸之心何以能承载,千重万重的愁绪涌入胸怀。
1. 皮日休为晚唐"新乐府运动"核心人物,与陆龟蒙并称"皮陆" 2. 诗中"梁楚"地域概念涉及唐代行政区划变迁 3. "孤特"一词体现唐代知识分子对"狷介"人格的推崇 4. 末句修辞手法为"夸张"与"对比"的复合运用 5. 该诗押入声韵(-i韵),符合五言古诗的声韵特点
本诗可从三个维度解读: 一、结构解析 前四句写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悲苦,中四句述仕途与家世的双重失意,后四句展未来之忧与心灵重负,形成"现状-根源-发展"的逻辑链。 二、诗眼把握 "如何"二字两现,构成全诗枢纽:首问志向与现实矛盾,次问心灵承受极限,将外部困境转向内在拷问。 三、文化透视 1. 反映唐代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的典型心态 2. "传家无承袭"暗含对门阀制度残余的批判 3. "佐主"思想体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
全诗以"泪湿衣襟"的具象描写开篇,层层递进展现知识分子双重困境: 1. 情感张力:梦中泣醒的夸张描写,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焦灼感。 2. 矛盾交织:"骨肉煎心"与"不谋生计"的对比,凸显其志在报国而非谋食的高洁。 3. 时空隐喻:"明朝走梁楚"既写现实行旅,又暗喻仕途坎坷。 4. 结句警策:末句"一寸心"对"万愁入",以极小与极大的反差,成就全诗情感高潮。 艺术上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语言质直而情思婉转,堪称晚唐寒士诗的代表作。
此诗作于皮日休科举失意时期。晚唐社会动荡,诗人虽有济世之志却屡试不第,诗中"功名未成立""处世孤特"等句,真实反映了其怀才不遇的苦闷。皮日休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常以质朴语言抒写寒士之悲,此诗正是其仕途受挫后,秋夜独处时的精神写照。